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星火宣講團”成員深入揚州市邗江區大劉社區,正式啟動“尋訪廣陵星火,點亮童心向黨”社會實踐項目。本次活動聚焦揚州革命英雄人物事跡的兒童化課程開發與宣講,通過講述揚州籍革命先驅曹起溍的動人故事、組織“我心中的英雄”簡筆畫創作以及開展兒童認知調研,為社區小學生帶來了一堂生動深刻的愛國主義啟蒙教育課。
圖為學生作品展示合照,由社區老師拍攝
(一)星火宣講啟新程,童心向黨譜開篇
活動伊始,宣講團成員黃婷以精心準備的兒童化課程,深情講述了曹起溍烈士的光輝事跡。摒棄枯燥的史實堆砌,成員們將英雄的壯舉轉化為孩子們易于理解的故事場景。感人的細節深深吸引了在場的小聽眾,孩子們聚精會神,眼神中流露出對英雄的敬佩與好奇。
圖為志愿者宣講圖片,由仇思怡同學拍攝
(二)英雄故事潤童心,畫筆巧繪赤子情
隨后,一場“我心中的英雄”簡筆畫創作隨即展開。曹起溍的形象在稚嫩的筆觸下變得鮮活多樣:有的著重刻畫他戴著鐐銬卻挺直的脊梁,有的用鮮艷的色彩突出那三顆具有象征意義的紐扣,還有的為他畫上了堅毅的眼神和飄揚的紅旗。一幅幅充滿童真與敬意的畫作,成為革命精神在孩子們心中萌芽的生動見證。
圖為志愿者指導學生創作簡筆畫,由王彩云同學拍攝
(三)實踐調研明方向,紅色課程續新篇
專業調研環節是本次實踐的重要支撐,宣講團設計了符合兒童認知水平的趣味問卷。問卷內容不僅評估了孩子們對曹起溍等本土革命英雄的知曉程度,更深入探詢了他們對英雄故事的興趣點以及偏好的教育活動形式。初步結果顯示,大部分孩子是首次系統了解曹起溍的事跡,但對英雄故事表現出濃厚興趣;在活動形式偏好上,“故事講述+繪畫創作”的組合最受歡迎。孩子們還在問卷中暢所欲言,提出了“英雄故事小劇場”、“社區革命遺跡探訪”等充滿童趣的活動建議,為宣講團后續精準優化兒童化課程、設計社區活動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需求”依據。
本次活動是“星火宣講團”“尋訪廣陵星火,點亮童心向黨”實踐方案的一次成功落地。它不僅是一次革命故事的生動宣講,更是一次基于兒童視角的深度調研和專業課程實踐。志愿者們以專業態度深耕紅色資源的兒童化轉化,將宏大的革命歷史細化為可感可知的故事與創作;而孩子們純真的反饋和充滿想象力的表達,則如璀璨星火,為團隊指明了“點亮童心”、傳承紅色基因的有效路徑。這份來自童心的問卷反饋,正是團隊未來深化兒童化課程開發、服務社區紅色教育最珍貴的藍圖。
圖為志愿者指導學生填寫問卷,由王彩云同學拍攝
實踐感悟
小學教育專業2024級研究生黃婷:
站在孩子們中間講述曹起溍烈士的故事時,我原本有些忐忑,擔心那些遙遠的歷史會讓他們覺得陌生。但當我避開生硬的時間線和口號,轉而描述烈士戴著鐐銬仍挺直腰桿的模樣,講他藏在紐扣里的秘密情報如何傳遞時,孩子們眼中的光忽然亮了。那一雙雙仰起的小臉,從最初的懵懂漸漸染上專注,我忽然明白,不是歷史太遙遠,而是我們沒找到通往童心的橋。當英雄的壯舉化作“叔叔在黑夜里給小伙伴們送星星”這樣的比喻,當犧牲的沉重變成“他永遠活在我們畫的紅旗下”的具象,紅色的種子便已悄悄落地。
小學教育專業2024級研究生吳曉雨:
看著孩子們鋪開畫紙的瞬間,我忽然意識到,畫筆或許比語言更能抵達他們心中的英雄。起初還擔心他們會束手束腳,可當 “畫出你心中的曹叔叔” 這句話落地,教室里的鉛筆沙沙聲便成了最動人的應答。當孩子們用畫筆為英雄 “添衣加彩”時,其實是在悄悄把這份敬意縫進自己的心里。我們教他們握筆的姿勢,他們卻教會我們:傳承從不是刻板的復刻,而是讓紅色的故事在童真里長出新的模樣。
團隊概況/個人概況
揚州大學星火宣講團以揚州革命先烈事跡為核心,在輔導員張楊老師的指導下,面向青少年團體開展紅色文化傳播。團隊深入挖掘揚州革命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通過歷史故事活化、精神具象化和形式創新化,打造了沉浸式宣講實踐,結合新媒體傳播,讓紅色基因扎根青少年心中。成員以小學教育專業研究生為主,多次深入社區,推動紅色精神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