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稻香飄萬家:讓稻田“會說話”,津南會館村點燃鄉村文旅熱潮
蓮葉荷花、萬畝稻田,處處皆景、步步為畫。近年來,會館村依托小站稻與周公祠的淵源,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將稻田變為景區,農園變為公園,展示出一幅世外桃源版的美麗畫卷。為深入了解會館村的鄉村旅游項目,7月26日下午,南京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稻夢鏈萬家”實踐隊探訪天津津南會館村“稻田畫”,解碼鄉村振興新圖景。
2025年6月24日,稻田畫插秧工作圓滿完成。紅、黃、白、紫、綠五色秧苗,如同被大自然精心挑選的顏料,在農民們的巧手下,一一植入大地經緯,一幅即將在盛夏肆意生長中漸次清晰的壯麗“糧”辰畫卷,正徐徐鋪展。這片承載著創意與希望的農田,絕非是隨性潑墨的藝術試驗場。農民們是這幅“糧”辰畫卷的首批創作者,他們熟知每一種秧苗的特性,把控著株距、行距,將五色秧苗穩妥植入泥土,隨著盛夏驕陽的滋養、雨露的潤澤,秧苗將進入快速生長期。屆時,不同顏色的秧苗會依照預設軌跡拔節、抽穗,原本隱藏在田壟間的圖案,會隨著作物生長日益清晰,從空中俯瞰,一幅融合農業智慧與藝術創意的壯麗畫卷,將在大地上生動“上映”,向人們展現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旅融合、創意賦能農業的獨特魅力,成為會館村又一張亮眼的生態文旅名片,吸引八方游客前來,見證大地藝術與農耕文明碰撞出的奇妙火花。
漫步棧道,實踐隊員們切實近距離地觀察到了“金稻939”的稻谷。隊員們紛紛俯身靠近田壟,指尖輕觸稻苗葉片,仔細觀察著這一優質品種的生長狀態:葉片的寬厚程度、分蘗的疏密分布、根系的扎根深度,都成為他們記錄的細節。“金稻939”作為當地農旅融合的核心作物之一,其生長態勢不僅關系到稻田畫的景觀呈現,更與產業鏈延伸的經濟效益緊密相連。圍繞三產融合中如何平衡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構建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等問題,實踐隊員與當地農戶交流、實地考察求解。從稻田畫的創意策劃,到產業鏈延伸的思考,隊員們將課堂理論與田間實踐結合,觸摸到鄉村發展的真實脈搏。
會館村的稻田畫,遠不止是一幅可供觀賞的大地藝術,其背后藏著農業文明與現代創意碰撞的深層密碼,使“種莊稼”與“種風景”在共生中滋養出更綿長的生命力。村里不僅打造稻田畫藝術景觀,更配套建設觀景平臺、休閑步道、研學驛站等,吸引游客沉浸式體驗農耕文化;以觀光農業撬動農旅融合,水稻深加工產品、文創周邊等讓生態資源煥發經濟生機。如今,稻田畫已成為小站文化旅游不可錯過的風景,“春看插秧、夏賞畫、秋品稻香”的全季旅游模式,讓“輸血”變“造血”,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從單一種植到“農業+藝術+旅游”的跨界融合,鄉村振興的路徑愈發清晰。
(通訊員高灼言 朱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