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 - 8月14日,龍巖學院外國語學院“閩水尋蹤·禹志同行”實踐隊,以福州閩江流域為實踐陣地,開展生態保護與文化探尋行動,用青春力量守護水生態,解碼閩江文化基因。實踐期間,在丁曉靜老師的指導下,實踐隊走訪奔赴旗山湖公園、烏江濕地公園、美麗閩江展館等地,通過“垃圾清理 + 調研宣傳 + 文化傳播”的模式,全方位、深層次地推動閩江流域生態環境改善與文化傳承,見證青春行動如何在閩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弘揚中發揮積極作用。
一、旗山湖公園:以行動守護閩江支流生態基底 在旗山湖公園,實踐隊以閩江水系保護為核心,開展生態守護行動。實踐隊成員走進這座與閩江支流緊密相連的城市公園,沿著環湖步道與親水平臺,細致清理綠化帶、步道縫隙及近水區域的垃圾,重點排查可能隨雨水匯入閩江支流的塑料廢棄物和染物,同時觀察湖水水質、沿岸植被凈化能力與水生生物活動情況,記錄水體與閩江支流聯動的生態現狀。大家手持垃圾夾和分類垃圾袋,將散落的飲料瓶、零食包裝、落葉枯枝等一一拾撿,從源頭為閩江水系“減負”,讓公園及周邊水域環境得到集中凈化。期間,隊員們用相機捕捉清理過程與湖岸自然景致,計劃制作成宣傳視頻,展現旗山湖作為閩江水系“毛細血管”的生態價值與保護行動的意義,傳遞“守護支流清流,共護閩江母親河”的理念。這次行動,讓旗山湖成為閩水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播的青春實踐場,助力繪就閩江流域“水清岸綠、人文交融”的生態畫卷,為后續閩江實踐積累經驗,凝聚護水同行的青春合力。
圖為實踐隊在旗山湖公園清理垃圾
二、烏江濕地公園:生態實踐與理念傳播雙向發力 在烏江濕地公園,實踐隊以閩江水系保護為紐帶,開展生態實踐與理念傳播活動。實踐隊員走進這座與閩江支流互通的城市公園,沿湖畔步道清理垃圾、調研生態,并與常來公園的居民親切交流。大家圍繞“烏江與閩江的水系關聯”展開對話,居民回憶多年前這里水質清澈,與閩江主脈一脈相承,岸邊水草豐美,常有魚蝦游動,而隨著城市發展,雖有專人管護,但偶見的垃圾仍可能隨雨水匯入支流,間接影響閩江水質。實踐隊借此機會,向居民普及“支流凈則干流清”的保護邏輯,講解日常垃圾分類、減少水體污染對閩江保護的意義,倡議大家從守護烏江做起,為閩江母親河減負。此次活動不僅集中清理了湖岸垃圾,更讓“保護身邊水域就是守護閩江”的理念在交流中傳遞,期待烏江能持續煥發生機,成為閩江水系支流保護的示范樣本,彰顯“城市發展—支流保護—閩江治理”協同共進的美好前景。
圖為實踐隊在烏江濕地公園與居民交流
三、美麗閩江展館:追溯生態變遷,挖掘文化基因 在美麗閩江展館,實踐隊開啟了一場生態與文化的探尋之旅。實踐隊員走進展館,沿著展區脈絡細致參觀,一邊記錄閩江流域的生態變遷史料,一邊拍攝展館內呈現的江景舊照、航運文物及生態保護成果展陳。他們專注梳理閩江從昔日航運要道到如今生態保護重點流域的發展軌跡,留意展館中關于水質治理、沿岸綠化的詳實數據,并用鏡頭捕捉那些能體現閩江生態之美的影像資料。實踐隊計劃將這些素材與前期在流域實地拍攝的畫面結合,制作成“閩江生態變遷”主題宣傳視頻,以此展現閩江的生態價值與保護成果,傳遞“守護母親河,傳承生態魂”的理念。此次展館之行,不僅讓隊員們深化了對閩江生態文化的認知,更通過影像記錄為生態宣傳積累了豐富素材,期待能讓更多人關注閩江保護,助力這條母親河在生態與文化的雙重守護下,煥發持久生機,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典范。
圖為實踐隊參觀美麗閩江展館合影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活動,實踐隊員們從生態調研、垃圾清理、文化挖掘等多角度直觀感受到了閩江流域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的顯著成效,更深刻體會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流域治理中的生動實踐。此次活動不僅加深了隊員們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理解,也讓他們更加堅信,守護閩江清流、傳承流域文化是青年擔當、時代所需。未來,實踐隊員們將繼續以實際行動踐行青春使命,為閩江流域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貢獻青春力量。
通訊員:林宵涵 指導老師:丁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