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馬勺臉譜的濃烈色彩遇上鳳翔泥塑的質樸線條,會碰撞出怎樣的文化火花?7月15日,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材料工程學院"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寶雞鳳翔,專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勺臉譜""鳳翔泥塑"雙料傳承人何萬昌,解碼傳統工藝的質量基因,記錄非遺傳承的破局之思。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何萬昌大師及工作室成員合影留念 攝像 陳奕澤
??一筆一畫皆匠心:非遺里的"質量密碼"??
在何萬昌的創作工坊里,實踐團成員見證了巴掌大的泥塑要經歷選土、捶打、陰干等12道工序。"鳳翔泥塑的土必須用村東頭三米下的紅黏土,摻棉絮反復揉搓200次以上。"何萬昌捏起一塊泥坯示范,泥團在他手中竟發出清脆的"啪啪"聲,"這是老輩人傳下來的檢驗標準——聲如磬響才算合格。"
團隊成員郭一霖嘗試繪制馬勺臉譜時,因運筆力度不均導致色彩暈染。何萬昌立即叫停:"關羽的紅要分九次上色,每次都得等前一層完全干透。"他展示工作室的"廢品角",堆放著上百個因細微瑕疵淘汰的作品,"非遺不是旅游紀念品,質量就是傳承的命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