輶軒使社會實踐:泰安非遺實踐圓滿收官,攜“敢當”精魄砥礪前行
2024年7月,煙臺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輶軒使”社會實踐隊為期三日的泰安非遺社會實踐活動圓滿收官。此次實踐圍繞泰山拓畫、岱廟碑林、東平葫蘆雕刻、泰山石敢當文化四大核心內(nèi)容展開,隊員們通過實地參觀、親手實踐、聆聽講解等多種方式,深入感受泰山非遺文化的魅力,深刻領(lǐng)悟“敢當”精神的內(nèi)涵,為后續(xù)傳承與推廣泰山文化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
在三日的實踐活動中,隊員們的行程緊湊而充實。首日清晨,隊員們在岱麓跟隨非遺大師學習泰山拓畫技藝,從宣紙浸潤、覆紙刷平到拓包撲墨,每一個步驟都親自動手,最終完成了屬于自己的拓片作品,近距離觸摸了千年非遺技藝的溫度;下午,隊員們走進岱廟碑林,在《秦刻石》《漢張遷碑》等珍貴碑刻前駐足,通過觀察與觸摸,感受泰山封禪文化的歷史厚重,了解不同朝代碑刻的藝術(shù)風格與文化價值。
實踐第二日,隊員們輾轉(zhuǎn)至東平市,拜訪葫蘆雕刻非遺傳承人,在傳承人王師傅的指導(dǎo)下,學習葫蘆雕刻的基本技巧。從鉛筆描圖到刻刀雕刻,隊員們克服初期的緊張與生疏,逐漸掌握了“福”“祿”等簡單圖案的雕刻方法,最終完成了自己的葫蘆雕刻作品。在學習過程中,隊員們不僅學會了一門民間技藝,更從王師傅的講解中,領(lǐng)悟到葫蘆雕刻背后“化平凡為吉祥”的民間智慧與樂觀堅韌的生活態(tài)度。
實踐第三日,隊員們將重點放在“石敢當”文化上。上午,隊員們參觀泰山石敢當博物館,逐一查看館內(nèi)收藏的漢、唐、宋、明、清等不同朝代的“石敢當”鎮(zhèn)石,聆聽工作人員講解每塊鎮(zhèn)石的歷史背景與文化意義,尤其是在明代懸崖古道“石敢當”鎮(zhèn)石前,隊員們深刻感受到“石敢當”守護家園、直面風雨的精神內(nèi)涵;下午,隊員們走進泰山石敢當文博館,參觀以“石敢當”為主題的現(xiàn)代藝術(shù)展覽,從《鎮(zhèn)魂》雕塑到3D打印模型,從油畫作品到互動投影,隊員們看到了“石敢當”文化與現(xiàn)代藝術(shù)、科技的融合,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現(xiàn)代生命力。
返程當日,隊員們的背包里裝滿了此次實踐的“成果”:親手制作的泰山拓片、葫蘆雕刻作品,以及記錄實踐過程的照片與筆記。隊員們在車上交流著此次實踐的感受,隊員陳同學說:“這次泰安之行,讓我對泰山非遺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以前覺得非遺離我們很遠,但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它就在我們的指尖,在我們觸摸的碑石上,在我們雕刻的葫蘆里。更重要的是,我從‘石敢當’精神里學到了擔當,從拓畫、雕刻技藝里學到了堅持,這些都會成為我今后成長的動力。”
煙臺大學輶軒使社會實踐隊指導(dǎo)老師表示,此次泰安非遺社會實踐活動,是學院“輶軒使”探源使命的具體體現(xiàn),旨在通過實地實踐,讓學生近距離接觸非遺文化,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與社會責任感。未來,學院將繼續(xù)組織類似的社會實踐活動,讓更多學生走進非遺、了解非遺、傳承非遺,為華夏文明的傳承與發(fā)展貢獻青年力量。
此次泰安非遺社會實踐的圓滿收官,不僅為煙臺大學輶軒使社會實踐隊的暑期活動畫上了圓滿句號,更在隊員們心中種下了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隊員們表示,將帶著此次實踐中收獲的“敢當”精魄,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以實際行動傳承泰山文化,守護非遺瑰寶,為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傳承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