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國家關于教育強國、文化強國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2021—2025年)》及教育部、國家鄉村振興局《關于開展“推普鄉村行”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要求,沈陽師范大學“語澤庫倫”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服務隊,奔赴國家重點幫扶地區——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庫倫旗,接續2024年“語潤藏原”推普系列活動,從高原到北疆,把課堂知識轉化為廣闊沃土上的“鄉土公開課”。
抵達庫倫旗的首日,服務隊便走進了充滿民族風情的哈圖塔拉嘎查黨群服務中心。在這里,一場別開生面的“雙向奔赴”正在上演——隊員們與8位安代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圍坐一堂,巧妙地將“語言正音”與“非遺傳承”緊緊擰成了“一股繩”。通過細致的問卷與深度訪談,隊員們摸清了安代舞術語在傳承與傳播中的語言使用現狀。現場,服務隊中的蒙古族成員化身“小老師”,為傳承人們帶來專業的普通話正音訓練。更令人感動的是,“我教居民普通話,居民教我安代舞”的互動課堂瞬間點燃了現場。傳承人們傾囊相授,隊員們認真習舞,激昂的鼓點與青春的舞步交織,服務中心內洋溢著歡聲笑語。當傳承人與隊員們共同喊出“安代舞動庫倫情,推普助力鄉村興”的響亮口號時,那份對文化傳承的堅守與對語言溝通力量的信念,深深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這一刻,悠揚的安代舞曲不僅是藝術的韻律,更成為了推廣普通話、連接民族情誼的動人樂章。
在庫倫旗人民政府的圓桌旁,服務隊觸及了鄉村振興的另一個核心維度——基層治理現代化。與一線干部的交流,是一次思想的碰撞與智慧的融合。聚焦“窗口服務普通話使用率”、“鄉村普法宣傳用語”等議題,雙方交換的不僅是數據,更是對提升服務效能、優化治理路徑的深度思考。共同錄制“我為推普代言”短視頻,其精髓在于將宏大的政策敘事,轉化為鄉親們喜聞樂見的“苞米地里的嗑”。這背后,是服務隊對“語言即服務”理念的深刻理解:只有當國家通用語真正融入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政策才能精準滴灌,服務才能直達人心。基層干部們提出的建議與期望,不僅是實踐的指南,更讓隊員們體悟到,推廣普通話在鄉村,不僅是溝通的需要,更是提升治理水平、凝聚發展共識、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關鍵鑰匙。
真正的實踐,必須俯身大地,貼近人心。在白廟子嘎查的分組入戶走訪,是服務隊深入肌理的“田野調查”。隊員們傾聽農牧民關于語言使用、教育期盼的真切心聲。這份詳實的一手資料,是精準施策的基礎。面向兒童的推普支教,則是一場面向未來的播種。孩子們清澈眼眸中對知識的渴望,發音矯正后綻放的純真笑容,都無聲地訴說著通用語言為他們打開更廣闊天窗的意義。當日下午的村部普法講座,圍繞土地承包、婚姻家庭、未成年人保護等緊貼民生的主題,用鮮活案例解析冰冷法條。隊員們努力將抽象的法律術語,轉化為守護農牧民切身權益的“護身符”。這一刻,他們不僅是推普者,更是法治精神的傳播者,讓公平正義的陽光,通過語言的力量,普照到每一個角落。入戶入心,方知責任之重;播種希望,始見教育之偉。
為擴大聲量,服務隊將舞臺延伸至最富生命力的鎮區集市。“推普+法治”的小攤,成為連接理論與群眾的生動課堂。流動采訪捕捉真實聲音,手冊發放傳遞政策溫度,法律快答提升公民意識——每一次互動,都是將國家意志融入日常生活的具體實踐。十余條珍貴的音視頻素材,記錄下的是民眾認知提升的微光。
實踐尾聲,隊員們走進蒼茫的塔敏查干沙漠——“東北第一漠”。在這里,面向導游、駝隊經營者和文創攤主,他們探索在獨特文旅場景下,普通話如何成為提升服務質量、規范市場秩序、傳播地方文化的催化劑。主題短片的拍攝,不僅是為行程畫上句號,更是為庫倫旗的“語言+文旅”融合發展留下了一份青春的思考與期許。從市井喧囂到沙漠孤寂,推普的聲音與法治的理念,在庫倫大地的多元場景中激蕩回響,彰顯其無所不在的生命力。
七天的實地行程有終點,但服務隊對庫倫的承諾沒有期限。創新啟動的“語澤庫倫·云端伴讀”機制,是“扶智”與“扶志”的長效探索。每一位志愿者與庫倫旗的兒童、婦女、干部、牧民結成“云端伙伴”,通過每周定時的點對點服務——從精準的普通話糾音,到優質數字資源的推送,乃至安代舞的線上分解教學——構建起跨越地理阻隔的“不斷線”支持網絡。“人不在、聲不斷、線不松”的承諾,是科技賦能教育的生動體現,更是青年學子用恒心守護鄉村振興火種的責任擔當。這根無形的“云端線”,連接的是知識與渴望,傳遞的是溫度與希望。
本次實踐活動,不僅讓成員們把課堂里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可感、可用、可推廣的鄉土實踐,更使其在調研、教學、普法、傳播等多維場景中錘煉了學術素養與社會擔當。這段經歷讓“推普”不再是抽象的口號,而成為看得見的情感聯結,也讓法律走出條文,成為群眾手中維護權益的利器,通過這段經歷隊員們深刻意識到,鄉村振興從不在文件中,而在孩子們的笑臉中、在農民手上的老繭中、在一望無際的玉米地中。未來,服務隊將以庫倫旗為長期觀測點,建立“高校—政府—社區”三方協同機制,讓更多青年學子把論文寫在北疆大地上,把聲音留在牧民心里,讓語言之種、法治之光在科爾沁草原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作者:王昱方舒
來源:沈陽師范大學“語澤庫倫”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服務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