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遼闊,牧歌悠揚。近日,北京交通大學 “青春筑夢 愛滿錫盟” 暑期社會實踐團師生奔赴祖國北疆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市,深入草原腹地,圍繞教育振興、文化傳承與生態守護核心議題,開展為期一周的社會服務與調研活動。團隊走進鄉村課堂播撒知識火種、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草原文脈、組織生態觀察與文旅調研挖掘發展潛能,以青春之力講述草原發展故事,為北疆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支教進社區,青春暖草原。實踐期間,實踐團奔赴錫林浩特市烏蘭社區,為牧區青少年開展為期五天的公益支教活動,精心設計并開設英語口語、愛國主義、心理健康、乒乓球、職業規劃、生態環保、非遺氈繡七類類課程,覆蓋社區 50 余名青少年,用專業與熱情為草原少年搭建成長平臺。
愛國主義課以四大發明、動畫片段、粘土創作與誦讀《少年中國說》傳遞紅色基因;英語口語課通過情緒句子朗讀與情景對話幫孩子建立表達自信;乒乓球課從教學到實操,讓孩子掌握技能并錘煉素養;心理健康課借虛擬形象 “嘟嘟” 傳授應對挫折方法;環保課科普知識并指導制作簡易凈水器;職業啟蒙課梳理職業圖譜,還以 AI 技術讓孩子 “體驗” 理想職業,多維度為草原青少年成長賦能。
調研期間,實踐團分赴錫林郭勒盟教育局、團委開展專題座談。與盟教育局座談時,了解到當地教育硬件設施及政策體系均較完善,但存在師資力量缺乏、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實踐團表示,將聯合當地社區及相關單位進一步探討,探索設計線上幫扶項目,以助力解決該問題。實踐團與當地團委座談時,圍繞青年成長、基層服務等議題交流,雙方還就如何聯動資源、創新服務模式等內容交換了想法。
非遺潤心,情牽北疆。在蘇尼特左旗的澄澈天穹下,懷著探求文化根脈的熱忱,實踐團走近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吉布吉瑪。這位獲 “內蒙古民間藝術大師” 等稱號的匠者,既是精湛技藝的化身,也是文化活態傳承的見證者,實踐團意在借此訪談,以青年視角挖掘氈繡等內蒙古非遺的現狀與生命力。訪談中,吉布吉瑪細述氈繡里的故事 —— 針腳間藏著蒙古族審美密碼、歷史印記,還有牧人對自然的情懷與夙愿。談及錫林郭勒盟非遺傳承,她眼中滿是欣慰與堅定:能感受到文化傳承的蓬勃,青年的文化認同也在覺醒。實踐團由此真切觸摸到非遺在新時代的鮮活脈動,這生命力源于傳承人堅守、政策托舉與社會文化自信,而每道氈繡紋路的延續,都是對未來的鄭重承諾。
實踐團走進蘇尼特左旗“氈藏匠心,指尖生花”非遺傳承暨殘聯公益共創基地。這里,傳承人以羊毛為材,將千年毛氈技藝化為承載草原記憶的藝術品;作為殘聯公益共創平臺,它也為特殊群體搭建了以匠心實現價值、融入社會的路徑。指尖的匠心溫度,在創新中熔鑄草原記憶與人文至善,成了以羊毛為證、以尊嚴為魂的精神豐碑。
“國家的孩子” 展館中,泛黃的書信、舊棉襖、集體合影等老物件靜靜陳列,無聲訴說著當年 “三千孤兒入內蒙” 的民族團結佳話。實踐團成員們在展館內駐足凝視,用心觸摸草原文化的脈絡與跨越時空的溫情,立志將非遺技藝的傳承精神與民族團結的動人故事,轉化為助力北疆發展、續寫時代華章的實際行動。
錫林郭勒的河流滋養著如星子般璀璨的原野,年輕的駿馬般的身影在遼闊牧原上馳騁向前;我們一同舉起凝結同心的燈盞,北京與內蒙古的情誼如春日星火,在草原上漸成燎原之勢。
為鄉村賦能的路上,我們始終以振興為志、行有所為,北京交通大學的青年們從未停下前行的腳步 —— 我們懷著如草籽深扎土地的韌勁,一點點為草原的現代化進程鍛刻出經緯般清晰的標尺,讓發展的方向有跡可循。(通訊員:于瑞琪、田健辰、鞏曉正、劉一諾、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