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8月7日,鄭州大學慧研團隊赴河南省南陽市醫圣祠開展以 “圣祠尋蹤承古脈,艾香攜韻拓新程” 為主題的實踐活動,通過參觀醫圣祠、親身體驗艾草衍生產品、傾聽工作人員講解并與其深入對話等方式,團隊成員不僅更全面地了解到艾草產品發展現狀,同時也加深了對中醫藥文化的理解。
古艾燃今焰,靈犀掌上通發揚傳統文化需實現創新性轉化,唯有順應發展潮流、貼合現代化需求,才能使文創走向大眾、走向未來。醫圣祠內的南陽紀念品店鋪有著品類豐富的中醫藥衍生產品在售,其中尤以艾草為甚,木質貨架上陳列著各式艾灸儀器,銅制的溫灸盒泛著溫潤光澤。
工作人員為團隊成員演示了帶智能溫控的電子艾灸儀如何通過藍牙連接手機調整熱力,并講解了其"上懸可灸百會,下抵能溫關元"的精妙設計。一位隊員忍不住感嘆:“傳統艾灸講究火候,現在通過科技就能精準控制溫度,太方便了!”,大家圍站在展臺前,時而俯身觀察不同孔徑的艾條燃燒狀態,比較著艾煙濃度與熱力滲透的關系;時而低聲討論某款便攜灸具的改良可能,從材質輕便性到穴位貼合度各抒己見。展臺旁,帶壓力感應的艾灸機器人原型、可折疊的穴位定位儀等創新產品,更是讓團隊成員深切體會到:南陽艾草的特質與現代工學設計的結合,正為中醫藥打開一扇通往現代化的新大門。

圖為團隊在醫圣祠內艾草展位參觀。 姚睿鵬 供圖
青簡一行承圣雨,脈承千載濟蒼生在紀念祠堂內,一位路過的伯伯熱情地同團隊成員打招呼:“我剛才看到你們在醫圣祠門口合影,是來開展社會實踐的嗎?歡迎你們來到醫圣祠”,得知團隊的實踐主題后,他興致勃勃地講述起張仲景、孫思邈、王叔和與成無己圍繞《傷寒雜病論》展開的傳承故事:從張仲景著書立說,到王叔和冒死編次散佚書稿,再到孫思邈踏遍山河尋訪驗方、成無己字字斟酌注解醫理,《傷寒雜病論》在歷代醫家的接力中不斷完善,其醫學智慧至今指導著中醫臨床,護佑民族健康,更向世界傳遞著東方醫學的獨特價值。道別之際,伯伯望著庭院中飽經風霜的古柏,略帶遺憾地向隊員揮手:“其實啊,這醫圣祠里的一草一木都有著故事,可惜今天時間太倉促了,沒辦法同你們一一道來。希望你們在南陽可以玩得盡興”。

圖為團隊成員傾聽伯伯講解。 李海欣 供圖
伯伯講述的故事在團隊成員看到《傷寒論》刻本那一刻有了具象依托,古籍在展柜中靜靜陳列著,依稀可見字跡,墻上脈絡圖清晰勾勒出這部經典從散佚到重光的歷程。團隊成員望著玻璃柜里成無己注解的元代刻本,目光拂過復刻的孫思邈批注手稿,王叔和燈下編次的執著,孫思邈晚年得書的欣喜,成無己注解時的字字斟酌,都化作展廳里流動的氣韻。眾人駐足良久,望著千年間醫家們接力守護經典的痕跡,心中滿是對傳承者的敬意與對中醫藥文脈綿延的深深感慨。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傷寒論》展廳。 李海欣 供圖
薪火照前路,艾香滿人間南陽的熱風裹挾著艾草的清香撲面而來,回望醫圣祠的飛檐翹角隱入蒼松翠柏間,團隊成員心中滿是實踐后的真切感觸。見證智能溫控艾灸儀通過藍牙調節熱力的便捷,聽聞王叔和、孫思邈等醫家接力守護《傷寒雜病論》的故事,尋覓展柜里元代刻本與復刻批注手稿留存的醫道痕跡——這些經歷讓慧研團隊清晰意識到,千年醫道從不是故紙堆里的墨跡,而是能通過智能灸具貼近生活、借由古籍傳承延續的鮮活存在。
傳承中創新的脈絡也讓團隊對中醫藥的未來有了更具體的思考。接下來,團隊計劃先梳理此次實踐收集的艾草產品資料與中醫藥傳承故事,整理成圖文手冊和短視頻腳本,通過校園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等渠道分享,用年輕人易懂的方式展現艾灸文化與中醫藥魅力;同時,會持續關注南陽艾草產業的創新動態,嘗試結合專業所學,針對便攜灸具的材質優化、穴位定位儀的功能簡化等方向提出輕量化建議,若有機會還將與醫圣祠工作人員保持溝通,反饋年輕群體對中醫藥文創產品的需求,讓這次實踐的收獲真正轉化為助力中醫藥貼近大眾的實際行動。
(通訊員 姚睿鵬 李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