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平市塘口鎮的青山綠水間,一支來自廣東財經大學的大學生創業團隊僅用5天時間,完成了從需求溝通到成片初步交付的全流程宣傳任務。這支名為“甄小農項目組”的團隊,以專業高效的執行力為塘口鎮打造了兩支高質量文旅宣傳片,更因出色表現獲開平市委宣傳部緊急委派新任務,成為“百千萬工程”青年實踐中的標桿案例。
【精準對接需求:從政府痛點切入制定解決方案】
8月9日,甄小農項目組抵達開平市塘口鎮。不同于常規社會實踐,團隊首日即開展“雙線調研”:線上系統梳理塘口文旅資源數據庫,線下深入村落采集風土人情素材。這種“數據+實地”的調研模式,為后續專業服務奠定基礎。



10日上午,團隊與塘口鎮政府召開需求對接會。面對政府提出的“提升塘口文旅知名度”核心訴求,團隊不僅承諾拍攝宣傳片,更與政府積極溝通,達成春節紅包設計、電子地圖制作等增值服務方案。團隊總導演敖同學在采訪中透露:“我們連夜制作了三套執行方案,包含分鏡頭腳本、設備清單和風險評估表。”
下午的踩點環節同樣體現專業素養。制片負責人朱同學回憶:“我們按文旅動線規劃了6條拍攝路線,用無人機測繪生成3D地形圖,確保每個點位的光線、人流、取景角度都精準匹配。”
【高效執行攻堅:48小時完成雙片拍攝】
11日清晨5點,團隊攜帶8K電影機、無人機、穩定器等專業設備投入拍攝。攝影組組長胡同學介紹:“自力村碉樓群我們采用‘一鏡到底’航拍技術,繞樓飛行12圈,捕捉黃金畫面。”在醬園咖啡的拍攝中,團隊創新使用“延時攝影+微距鏡頭”組合,將咖啡豆烘焙過程轉化為視覺藝術。

12日,當團隊正在整理素材時,意外接到開平市委宣傳部緊急任務:為IE公社拍攝宣傳片。導演敖同學表示:“我們立刻啟動B計劃,抽調3人小組攜帶便攜設備2小時內抵達現場,用自然光拍攝法完成全部鏡頭。”這種臨場應變能力獲得宣傳部高度評價:“大學生團隊展現出專業級應急響應能力!”


【專業交付成果:從視覺呈現到數字賦能】
13日的匯報會上,團隊不僅提交成片規劃,更展望了三大增值服務成效:
文化IP設計——春節紅包融合碉樓輪廓與僑批元素,設計組組長李同學解釋:“我們掃描了32處建筑紋樣,用AI生成符合現代審美的傳統圖案”;
智慧導覽系統——電子地圖標注20多個文化點位,技術負責人侯同學演示:“游客掃碼可獲取AR實景導航,還能聽到我們錄制的僑鄉故事語音導覽”;
傳播策略包——包含短視頻拆解方案、社交媒體話題矩陣、文旅博主合作清單。



團隊隊長黃同學總結道:“我們不是完成任務,而是構建‘視覺+數字+傳播’的文旅賦能體系。政府后續的電子地圖開發、文創產品升級等需求,我們已建立長效服務機制。”
【政府評價:青年力量重塑鄉村振興模式】
塘口政府工作人員在驗收會上指出:“甄小農團隊用專業能力實現了三個突破:一是突破時間極限,5天完成常規需15天的項目;二是突破服務邊界,從拍攝延伸到數字基建;三是突破年齡標簽,展現堪比專業機構的執行力。”目前,塘口政府已與團隊達成長期合作,后續將參與塘口市全域旅游智慧系統建設。



【團隊心聲:用專業書寫青春答卷】
剪輯師林同學在采訪中動情地說:“連續3天只睡4小時,但看到碉樓在成片中熠熠生輝時,所有疲憊都值得。”而外聯專員周同學則強調:“最感動的是當地老人主動帶我們找秘境取景,這份信任比任何表揚都珍貴。”



【結語:用專業讓塘口之美被世界看見】
從踩點勘景到成片交付,從基礎任務到增值服務,甄小農項目組用5天時間書寫了“專業賦能”的青春答卷。當大學生創業團隊以企業級標準完成政府項目,當社會實踐從“體驗式”升級為“解決問題式”,這正是“百千萬工程”中青年力量的生動注腳。正如團隊在實踐日志中所寫:“我們記錄塘口的美,更用專業能力讓這份美被世界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