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三下鄉號召,7月2日,淮北理工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赴淮北市關愛支教團隊來淮北市社會福利中心支教活動,開展為期七天的支教活動。
本次支教在傳統語數英課程基礎上,特別增設了趣味手工課,既打破了單一的教學模式的局限,更助力福利中心兒童在勞逸結合中高效吸收知識,實現‘學玩相融’的學習效果。
在本次支教的語文課堂上,支教老師打破傳統古詩詞教學的刻板印象,創新加入孩子們熟悉的影視經典橋段,讓抽象的詩句變成了可觸摸、可感知的生動場景。這種教學方式讓原本停留在課本中的文字有了“形狀”。在課堂上,孩子們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尋找古詩詞與現實生活的聯結,主動跟隨課件中的場景去尋找那句最能表達情感的句子。在一聲聲討論聲中,每份不同的答案里都藏著獨特的心境,這種教學方式成功讓古詩詞從“紙上”走到了“心上”,從“心上”走到了孩子與支教老師的聯結中。
圖為支教老師播放古詩詞課件。耿勤勤 供圖
在支教的數學課上,支教老師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能畫出來的圖拆解數學問題,讓晦澀難懂的數學公式變得簡單生動有趣。現在再看數學問題,數學不再是與生活分開,獨立于課本的東西,而是變成了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得上,能夠快速理解問題的實用工具。孩子們的狀態也由分不清抽象概念,轉變為主動尋求生活中的數學題,主動去了解數學與生活的連接,主動去探索去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主動去探索學習的奧秘。
支教的英語課上,支教老師把孩子們熟悉的動畫角色“請”進了課堂。上課時,老師讓動畫里的角色來提出語法問題并說明,等動畫角色話音落下,支教老師再順著話題,適當補充點有用的語法知識。原本有點困難的英語交流,慢慢變成了像跟朋友聊天一樣輕松。英語教學不再變得困難且枯燥,語法知識也像雨滴進入土壤般被自然吸收,讓教育在歡聲笑語中的進行,如春風化雨滋養成長,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進步。
除了傳統的語數英外科目,團隊還開展了充滿趣味性與創造性的手工實踐活動,經過團隊商量,統一采用了安全系數較高、材質溫和的黏土和串珠。
支教的串珠課上,支教老師沒有設置創作模板,反而鼓勵每個孩子自由創作獨一無二的手工藝品。每件作品都充滿了個人特色,承載了美好的回憶與獨特的思想。而這份創意也將伴隨孩子們的成長,展現出無可替代的價值。當陽光透過玻璃珠時,璀璨的不僅僅是這份手工藝品,還有藏在心中的情感與無限的可能,這是孩子們與支教團隊獨一無二的、不可或缺的珍貴記憶。
圖為孩子們用串珠制作手工藝品。耿勤勤 供圖
在黏土創作課堂上,支教老師給每個孩子分發分量均等,顏色齊全的黏土材料,與串珠課都理念一致,沒有給出一個固定的模板,選擇讓孩子們自由創作,將心中世界補齊并具象化。這份黏土制品也許是充滿色彩的、明媚張揚的模樣,也許是顏色沉靜卻透著肅穆莊重的模樣,但每一件都可見塑造者的用心與個性。無論作品的風格與成果如何,支教老師都耐心詢問其創作理念與其心中所想,了解每個孩子的差異與優點。支教老師用目光追隨孩子們的視線,用心靈抵達孩子們的內心深處。
本次支教活動不僅是孩子們獨一無二的成長回憶,也在支教團隊成員的內心播撒下教育的種子。
圖為支教團隊與指導老師的合照。楊雯雯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