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陽光,像被揉碎的金箔,密密麻麻灑在三龍場村的桑茶園間。桑葉在熱浪里輕輕搖晃,把光影篩成跳動的光斑,我們這群大學生背著行囊站在村口,望著這片連綿的綠,心里的好奇與熱忱像剛澆過水的藤蔓,滋滋地往上冒。這趟桑茶暑期實踐,就從腳踩在發燙的泥土上開始,注定要在夏日的時光里,寫下一段沾滿草木清香的故事。
初到村子時,桑茶園像鋪在山坳里的綠綢緞,風一吹就泛起層層漣漪,仿佛在笑著招手。我們穿的志愿黃馬甲格外惹眼,走在鋪著碎石的鄉間小道上,像一群嘰嘰喳喳的小黃鸝,引得趴在墻根打盹的老黃狗都抬起了頭。出發前采購的水果裝了滿滿幾袋,紅蘋果被陽光曬得發亮,像掛在枝頭的小燈籠;黃香蕉彎著溫順的弧度,裹著熟透的甜香;還有紫瑩瑩的葡萄,一串一串垂在袋口,晶瑩得能映出人影。這些帶著心意的水果,是我們和村民們初見時最實在的問候。
“爺爺奶奶,嘗嘗這水果,可新鮮呢!”我們推開一戶戶院門時,起初總有些忐忑,可當水果遞到老人手里,那些布滿皺紋的臉就立刻舒展開來,像深秋里被暖陽曬開的菊花。張奶奶的手背上爬著青筋,接過蘋果時輕輕摩挲著,又轉身從屋里端出粗瓷碗,盛著剛晾好的桑茶,褐色的茶湯里飄著幾片桑葉,清苦的香氣混著泥土味漫過來。我們圍坐在堂屋的木桌旁,把課本上的健康知識拆成家常話:“天熱別老喝涼水,煮點綠豆湯最解暑”“降壓藥得按時吃,吃咸了對血管不好”。那些原本枯燥的理論,此刻變成貼心的叮嚀,像山澗的細流,慢慢淌進大家心里。
講防暑知識時,我們掏出提前畫好的小海報,紅通通的太陽旁邊,畫著個扇著扇子的小人,額頭上還畫了幾滴汗珠,旁邊歪歪扭扭寫著“中午別暴曬”。王爺爺瞇著眼睛湊近看,用粗糙的手指點著畫里的小人笑:“這娃娃畫得真精神!”村民們都圍了過來,眼神里滿是新奇,聽得格外認真,時不時插一句“那中暑了該咋辦”,我們趕緊接話詳細解釋,一來二去,倒像一家人在院子里拉家常,陌生感早被桑茶香沖淡了。
下地干活的日子,是和土地最親近的接觸。太陽剛爬到頭頂,桑茶園的土地就被曬得發燙,光腳踩上去能感覺到熱氣順著腳心往上躥。我們跟著村民們彎腰除草,身影在綠色的茶叢間晃動,像樂譜上高低錯落的音符,合著鋤頭起落的“吭哧”聲,奏著勞動的調子。泥土的腥氣混著桑葉的清香鉆進鼻腔,熱烘烘的,卻讓人覺得踏實。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淌,滴在地里“啪”地聲,瞬間就被吸干,沒人喊累,反而越干越起勁。
李大爺教我們辨認雜草,他的手掌又粗又硬,布滿老繭,卻能精準捏住草莖最底下的根,一拔就帶起一串泥。我們學著他的樣子干,沒多久手掌就磨出了紅印,后來甚至起了水泡,可看著自己除過的田壟變得整整齊齊,桑苗的葉片在風里挺得更直了,心里的成就感就像雨后的春筍,蹭蹭地冒。田埂上不知誰家的小狗,總在旁邊跑來跑去,一會兒追追蝴蝶,一會兒又湊到我們腳邊搖尾巴,用濕漉漉的鼻子蹭蹭褲腿,像個調皮的伙伴,給忙碌的田間添了不少樂子。
在三龍場村的日子,每一刻都浸著暖融融的光。我們坐在門檻上聽村民講桑茶的故事,王大叔說:“桑葉要在露水干了之后摘,炒的時候火候得拿捏好,火大了發苦,火小了又沒味兒。”他說這話時,眼里閃著光,那是對土地的熱愛,對日子的認真。我們跟著學采茶,指尖被桑葉的細毛蹭得發癢,卻覺得比玩手機時更有意思;我們幫著給桑苗培土,褲腳沾滿泥點,卻比穿新衣服更自在。
我們講的知識被記在心里,下次見面時,李奶奶會笑著說“聽你們的,我天天喝綠豆湯呢”。而我們收獲的,是清晨推開院門時的一句“來吃早飯不”,是干活累了遞過來的一塊涼西瓜,是傍晚坐在曬谷場時,村民們搖著蒲扇講的老故事。
這里的桑茶園綠得發亮,是希望在生長;村民們的笑容憨得真切,是溫暖在發光。這段實踐不是簡單的“幫忙”,也不是單純的“學習”,而是一場心與心的靠近——我們帶著城里的新鮮想法來,卻被土地的厚重、人情的純粹深深打動。
離開那天,車窗外的桑茶園慢慢后退,變成一片流動的綠。那些在田間勞作的身影,那些捧著水果的笑臉,那些混著汗水和茶香的瞬間,都被夏日的陽光封存在記憶里。三龍場村的夏天,像一杯剛泡好的桑茶,初嘗帶著勞作的微澀,細品卻有回甘的甜。往后想起,總會記得那片綠,那份暖,還有那段和土地、和人心緊緊貼在一起的時光,在歲月里,釀成最珍貴的味道。
作者:陳卓遠,圖:楊欣艷,指導老師:周花艷
來源:西南石油大學南充校區機電院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