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福建醫科大學護理學院“石榴籽祖國行”護理視角下的新疆文化和健康服務實踐團,懷揣著對邊疆大地的向往與醫者仁心的熱忱,遠赴新疆烏魯木齊市開展三下鄉活動。學院學工辦主任、分團委書記吳琳、輔導員左麗婭·吐爾干帶領實踐團成員們踏足歷史場館追尋紅色記憶,走進獻血一線體悟奉獻精神,深入社區街巷傳遞健康理念,在文化浸潤與實踐服務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需要的地方,用行動詮釋“石榴籽緊緊抱在一起”的深刻內涵。
溯源紅色根脈,筑牢精神根基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紅色基因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密碼。實踐團將紅色教育作為活動開篇,在新疆博物館與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中,開啟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
在新疆博物館,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圖景,訴說著這片土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久歷史。從先秦彩陶到漢唐絲綢,從多元文化藝術瑰寶到近代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侮的事跡,隊員們駐足凝視、靜心聆聽,深刻感受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早已形成命運共同體。講解員講述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等文物故事,讓大家對“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歷史底蘊有了更直觀認知。
圖為實踐隊在參觀博物館 工作人員攝
走進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泛黃的文件、銹跡斑斑的槍械、簡樸的辦公用具,將隊員們拉回風雨如晦的革命年代。陳云、鄧發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此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為支援前線、保障后方作出重要貢獻。通過觀看歷史影像、聆聽感人事跡,隊員們體會到革命歲月的艱辛,更被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所震撼。“革命先輩用堅定信念守護邊疆安寧,這種精神值得永遠學習。”一位隊員在筆記中寫道。紅色場館的沉浸式體驗,讓護理學子明白“醫者仁心”既需精湛技術,更需堅定理想信念,為后續服務奠定思想基礎。
圖為實踐隊在參觀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管 工作人員攝
圖為實踐隊在參觀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 工作人員攝
體悟新疆文化,感知民族融合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交融是發展的動力。實踐團走進烏魯木齊大巴扎等特色文化地標,在煙火氣與文化味中感受新疆多元文化的魅力,深化對“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理解。
大巴扎里,琳瑯滿目的民族手工藝品、香氣四溢的特色美食、悠揚的民族音樂交織成一幅生動的民俗畫卷。隊員們與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商戶親切交流,了解手工地毯的編織技藝、民族樂器的制作故事,品嘗烤包子、手抓飯等特色美食,在互動中感受各民族文化的獨特韻味。一位賣桑皮紙的老藝人向隊員們展示傳統造紙工藝,講述桑皮紙在新疆各民族生活中的應用,讓大家看到文化傳承中蘊含的民族智慧。
此外,實踐團還參與了社區組織的“民族團結一家親”聯誼活動,與當地居民共跳麥西來甫舞蹈、同唱民族歌曲,在歡聲笑語中打破隔閡、拉近距離。“原來各民族的文化這么有魅力,交流起來這么溫暖。”隊員們感慨道。文化體驗讓大家真切體會到,新疆的穩定發展離不開各民族的團結互助,而文化交融正是民族團結的鮮活紐帶。
踐行奉獻精神,體悟醫者擔當
護理工作的核心是關愛與奉獻,無償獻血作為生命救援的重要支撐,與醫護職責緊密相連。實踐團走進烏魯木齊市小西門和南門愛心獻血屋,近距離學習采血驗血工作,深化對“生命至上、奉獻為榮”職業理念的理解。
在獻血屋內,醫護人員嫻熟的操作流程、耐心的咨詢服務、嚴謹的質控標準,讓隊員們深受觸動。從獻血者信息登記、健康征詢到血型檢測、血液采集,再到血液儲存與運輸注意事項,每個環節都凝聚著專業與責任。隊員們在指導下觀察血液檢測流程,了解血型特性及臨床應用,學習為獻血者提供心理疏導與術后護理建議。看到獻血者挽袖奉獻的場景,聽到血液挽救生命的故事,大家對“奉獻”二字有了更深感悟。
圖為實踐隊在測血壓 輔導員攝
與獻血屋醫護座談時,大家了解到新疆血液供應的特殊性——地域遼闊、人口分散,血液采集、儲存和調配面臨更多挑戰,每一份血液都承載生命希望。這讓隊員們認識到,未來的護理工作者不僅要掌握專業技能,更要培養無私奉獻的職業情懷,用愛心與責任守護生命。此次學習將奉獻精神與專業素養培育結合,讓隊員們在實踐中體悟醫者擔當,積累寶貴經驗。
扎根社區一線,傳遞健康溫度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基層是健康服務的主戰場。實踐團聚焦群眾需求,走進頭屯河區濱河社區,開展健康宣教、手冊發放與血壓測量等志愿服務,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健康守護。
活動當天,實踐隊成員們擺放好血壓計、健康手冊等物資。“阿姨,您請坐,我們先測血壓。”“大叔,這份手冊有高血壓、糖尿病日常護理知識,您可以帶回家看。”隊員們用親切話語迎接居民,細致開展服務。血壓測量環節中,大家嚴格按規范操作,記錄數據后提供個性化建議:對血壓偏高者叮囑飲食清淡、規律作息、定期監測;對老年人重點講解秋冬心腦血管疾病預防要點。
圖為實踐隊在健康宣教 工作人員攝
圖為實踐隊隊員們發放健康宣傳手冊 輔導員攝
隊員們結合新疆飲食與生活習慣,針對性開展健康宣教。用通俗語言普及合理膳食、科學運動、心理健康等知識,糾正健康誤區。一位居民拿著手冊高興地說:“年輕人講得清楚,手冊內容實用,我們在家就能學,太貼心了!”社區工作人員評價道:“大學生的健康服務送到了心坎上,既提高居民健康意識,也讓大家感受到遠方關懷。”當天,實踐團為200余名居民測血壓,發放手冊500余份,用專業與溫暖將健康理念播撒在社區角落。
做好健康調研,精準服務需求
為讓健康服務更貼合邊疆群眾需求,實踐團結合專業特長,在社區與街頭開展健康調研,摸清當地居民的健康痛點與服務需求。
隊員們設計了涵蓋飲食習慣、常見疾病、健康知識知曉率等內容的調研問卷,走進頭屯河區、天山區的多個社區,與居民面對面交流。在調研中發現,新疆居民因飲食偏咸、冬季活動量少等特點,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發病率較高,且部分老年人對慢性病管理知識了解不足。針對這一情況,實踐團還走訪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基層醫護人員交流當地慢性病防控現狀,記錄服務缺口與改進建議。
調研數據為后續健康服務提供了精準方向,也讓隊員們認識到:護理服務不能“一刀切”,需結合地域特色與人群特點“量體裁衣”,才能讓健康守護更有實效。
圖為實踐隊在健康調研 輔導員攝
總結:以青春之力,繪就團結與健康畫卷
此次新疆三下鄉活動,是文化浸潤之旅,更是實踐成長之行。隊員們在紅色場館汲取精神養分,在獻血一線感悟奉獻真諦,在社區服務踐行醫者使命,用腳步丈量邊疆廣袤,用愛心傳遞護理溫度。
活動中,隊員們深化了對新疆多元文化與紅色歷史的認知,在與當地群眾接觸中,真切感受各民族深厚情誼。從歷史場館的文化共鳴到獻血屋的奉獻傳承,從社區服務的暖心互動到日常生活的點滴關懷,實踐團用行動踐行“民族團結一家親”理念,讓“石榴籽”精神在服務中生根發芽。
作為護理專業學子,隊員們將課堂所學與實踐結合,在健康服務中提升專業技能,更深刻理解護理工作的社會價值。此次活動不僅是專業知識的實踐檢驗,更是責任擔當的生動詮釋。未來,福建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學子將帶著邊疆之行的收獲,秉持“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誓言,在守護人民健康的道路上砥礪前行,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的奉獻中綻放絢麗之花。(福建醫科大學護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