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挖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內生動力,7月3日至5日,安徽理工大學力學與光電物理學院 “泉河啟明” 團隊走進阜陽臨泉縣,通過非遺探訪、紅色研學、產業調研、民生問卷四大實踐模塊,在田野調查中解碼鄉村發展密碼。
尋根非遺:探秘“肘閣抬閣”,守護文化薪火
7月3日,團隊來到了臨泉“肘閣抬閣”非遺傳承人劉子昌的家中。傳承人帶領團隊成員參觀了“肘閣抬閣”常用的服飾與道具,并向隊員們介紹了“肘閣抬閣”的演出形式與發展歷程。“我們臨泉的肘閣抬閣是全國最具特色的,表演節奏非常歡快。”劉子昌先生自豪地說。

團隊采訪文化傳承人劉子昌(攝影:許日升)
鑄魂紅色:瞻仰魏野疇紀念館,賡續精神血
7月4日上午,團隊來到位于臨泉縣老集鎮的魏野疇紀念館。通過講解員對歷史實物與影像資料的介紹,隊員們在感慨魏野疇淵博知識的同時又被他“不畏犧牲、為國為民”的事跡所觸動。團隊成員現場開展微黨課宣講,倡議將紅色資源與鄉村研學旅游結合,讓革命精神成為鄉村發展的“精神引擎”。

講解員講解魏野疇先生生平經歷(攝影:許日升)
問道產業:走進農業基地,解碼科技興農
同日下午,團隊成員來到安徽臨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開展實地調研。園區采用“一心一園四區”的整體布局模式,與高校等科研單位、相關企業深度合作,完成了皖臨白山羊、臨泛麥3號種子等特色項目。園區通過“政產學研用”,并憑借地理優勢與技術創新,為鄉村產業振興筑牢根基。

團隊在農業園區合影(攝影:許日升)
傾聽民聲:聚焦“新農人”樣本,折射振興關鍵題
7月5日,團隊成員通過街頭田間發放問卷,捕捉鄉村發展脈搏。調研結束后,將對此次調研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為構建“文化-產業-民生”模型提供有力數據支撐。

采訪現場(攝影:許日升)
此次臨泉實踐活動,泉河啟明志愿服務團隊攜非遺震撼、紅色洗禮與田野思考而歸。隊員們將以“臨泉故事”傳播者身份,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匯聚資源,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
撰稿:王子賢,郭敏
核稿:任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