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引導青年學子服務基層,廣東持續開展青年大學生突擊隊行動。今年暑期,15萬名大學生組建突擊隊奔赴南粵鄉村,發揮專業所長破解發展難題。華南師范大學“光影云箋”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將目光投向城市社區治理,用“AR+AI”技術搭建數字文化平臺為新桂社區注入新活力,開啟了一場以“數智賦能社區文化,空間煥彩激發活力”為目標的實踐之旅。
圖1佛山市順德區大良街道新桂社區桂畔里園區
7月5日,突擊隊的成員們走進新桂社區,以“桂畔里”園區作為工作關鍵切入點。他們通過實地走訪,與30多戶居民、商家深入交流,用心搜集社區歷史照片,認真傾聽居民訴求,積極開展線上線下問卷調查,成功回收實際有效問卷500余份。通過這些扎實工作,全面且細致地獲取了大量有關園區客群特征和經營現狀的一手信息,為后續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圖2團隊與園區社工、商家深入對話

圖3團隊深入新桂社區走訪調研
經全面深入調研,成員們精準梳理出園區運營在空間、商業、文化等維度的核心問題鏈,空間方面,周邊設施老化使得游客體驗感大幅下降,人流因此減少,推廣傳播工作面臨阻礙;商業方面,業態繁雜且沒有核心主題,導致缺乏記憶點,難以聚集高黏度客群,無法形成有效的傳播符號;分區模糊讓消費動線混亂,消費者沒有清晰的消費目標,加之情感共鳴不足,導致游客消費走馬觀花;文化方面,園區既無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蘊,也缺乏獨具特色的文化標識,難以形成整體文化背景,丟失文化打造亮點。
對此,光影云箋突擊隊將為園區設計全新IP,并重新打造園區整體視覺系統,依托數字平臺賦能園區文化,從而構建起覆蓋游客、商家、政府的全鏈條服務體系,精準破解“桂畔里”園區“空間體驗差、商業無焦點、文化淺層化”的痛點。
圖4華南師范大學光影云箋團隊調研匯報提案(部分)
突擊隊隊長曾麗霖介紹,團隊以數字化技術為核心,搭建“AR+AI”運營平臺,商家可通過自然語言輸入,程序自動生成包含3D模型、NPC互動、任務邏輯的完整AR方案;平臺基于SLAM加BIM融合定位技術,可實現園區地標、人氣商鋪的一比一數字孿生,結合用戶行為數據,自動生成個性化敘事線;依托AR智能導覽系統,呈現桂畔里3D游玩圖譜,增強園區文化體驗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同時,結合調研設計以“桂胖貍”為主題的園區IP形象(諧音“桂畔里”),既有本土辨識度,又蘊含憨態可掬的親和力,推進“桂胖貍”IP視覺系統,打造可感知、可參與、可互動的場景,以有溫度的園區文化為方向推進優化。
預計打造主題消費日、熒光集市活動,推出限定新品集市,設置留言墻、文化記憶墻,開展跨界及商家聯動;規劃IP互動打卡路線,借助快閃、抽獎、代金券及主題獎品提高園區曝光度。
將技術、數據與園區文化深度融合,為游客提供深度體驗,為商家降本增效,為政府優化治理,兼具商業化可行性與社會可持續性。
圖5華南師范大學光影云箋團隊IP設計展板
7月9日下午,突擊隊成員與新桂社區團委書記、新桂社區社工開展座談交流。團隊匯報最終方案:推動“桂胖貍”IP滲透到園區各處,營造有溫度的園區文化;融入書記提出的“社區志愿服務”需求;構建多方共贏的數字園區新生態。雙方同步探討“文化+公益+數字”發展模式的可行性,共同描繪以“桂畔里”園區及輻射整個社區的建設藍圖,助力整個新桂社區改造更具溫度與實效。
圖6團隊匯報改造提案

圖7團隊與新桂社區團委、社工、物業深入探討
首先,新桂社區的改造升級,是探索“文化+數字”基層治理新路徑的關鍵一步,既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增強社區凝聚力,也為城市社區數字化治理提供實踐樣本。其次,“桂畔里”園區改造方案,正是這一進程的重要起點——依托“AR+AI”等數字技術激活社區空間價值,以文化IP凝聚社區認同,為社區整體文化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數智”范本。此外,突擊隊成員們的參與,既在實踐中深化對數字技術的應用,也為社區注入青春創新動能,實現青年成長與社區數字化發展的雙向賦能。
圖8光影云箋實踐團與團委書記、社工合照

圖9光影云箋實踐團全員合照
這里有數字技術的便捷,更有文化浸潤的溫暖,還有青年與社區共同成長的無限可能——這,正是新時代大學生社會實踐最生動的注腳。(華南師范大學“光影云箋”百千萬突擊隊隊長:曾麗霖副隊:劉悅隊員:雷宇、黃琬婷、郭志敏、韓薇薇、曹子孝、王果、胡嘉旺、張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