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外國語大學“聆風致雅,薈萃海河”實踐團于7月28日至8月8日,在天津市多地開展了以“青春執筆傳薪火,童心筑夢潤上合”為主題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青年學子們以文化傳播和紅色教育為主線,通過非遺展示、理論宣講與實踐體驗相結合的方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基層,增強青少年文化認同,助力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營造良好人文氛圍。
傳承紅色基因,筑牢文化根基 實踐團成員首站抵達“學習強國”津青驛站,開展理論學習和紅色教育。驛站內陳列著黨的理論著作、珍貴紅色家書、黨旗、團旗與少先隊隊旗等實物資料,生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與偉大成就。成員們系統學習理論知識,感悟革命精神,強化理想信念。活動中,閆伯駒同學帶領團隊成員重溫入黨、入團誓詞,進一步堅定了傳承紅色基因、弘揚中華文化的信心與決心,為后續面向社區青少年開展文化傳播奠定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圖為實踐團成員閆伯駒同學(右一)帶領團隊重溫入黨、入團誓詞。實踐團 供圖
傳承津派文化,服務上合交流 為進一步推動津派文化傳播,實踐團先后走進濱海新區茶淀街道清園里社區和大港街曙光里社區,面向青少年開展多場文化體驗課程,架設起文化傳播的橋梁。團隊巧妙融合“藍色海河文化”與“紅色黨政文化”,通過理論講解、圖片展示和動手實踐等形式,吸引50余名社區孩子積極參與,進一步帶領孩子們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精髓。課程涵蓋漕運歷史、革命故事、非遺項目“風箏魏”和“泥人張”等內容,志愿者引導孩子們在聽、看、做中全面感受津派文化魅力。
圖為實踐團成員劉雨瀟同學(左二)在清園里社區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閆伯駒 供圖
孩子們在志愿者指導下動手繪制風箏、捏塑泥人,將“狗不理包子”“天津麻花”等天津元素融入創作,現場氣氛熱烈。孩子們驚嘆于非遺技藝的精巧絕倫,更是在專注制作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精益求精、執著堅守”的工匠精神。很多孩子表示,通過活動更加了解和熱愛家鄉文化,愿意成為天津文化的“小宣傳員”。實踐團成員劉雨瀟表示,看到孩子們熱情參與和創意迸發,更加體會到文化傳承的意義和青年服務的價值。
圖為孩子們共同繪制非遺風箏。高銘銳 供圖
本次社會實踐活動以賡續紅色血脈為紐帶,通過紅色訪學、社區宣講和文化體驗,不僅提升了大學生對紅色精神的理解與認同,也增強了他們服務社會、扎根基層的責任感。同學們表示,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不僅使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天津風采的良機。青少年擁有獨特的創新視角和蓬勃活力,是傳承傳播家鄉文化的主力軍,青年一代應主動擔當文化使者的角色,用行動傳播中國聲音,以青春力量助力文明互鑒。
天津外國語大學“聆風致雅,薈萃海河”實踐團通過本次“三下鄉”活動,有效推動了紅色教育和非遺文化在社區的傳播,提升了青少年的文化獲得感和認同感,展現出新時代大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與務實擔當,也為上合峰會注入了青春與文化的氣息。
作者:高銘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