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師范大學柳韻薪傳實踐團:探尋柳州山歌傳承新路徑
7月3日至10日,廣西師范大學柳韻薪傳實踐團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魚峰區開展社會實踐調研。實踐團隊聚焦新時代背景下柳州山歌吸引年輕群體與創新性傳承的核心問題,通過深度訪談山三妹、流山哥(韋政寧)、小太陽(劉日紅)等代表性非遺傳承人及山歌愛好者小善喜、劉三姐山歌文化傳承研究會會長江波,并實地參與“魚峰歌圩”活動、參觀柳州市魚峰區文化館展覽,探尋柳州山歌煥發新生的有效路徑。
山歌為橋:從苗山深處到數字云端
“在我心里,柳州山歌最獨特的靈魂就是‘以歌傳情,以歌記事’。”在融水苗鄉成長、如今在抖音擁有超150萬粉絲的非遺傳承人山三妹(韋莉莉)深情說道。她把山歌比作流淌在血液里的聲音,是祖輩留下的“密碼”。面對曾經“山歌無人聽”的窘境,她選擇擁抱新媒體:“既然大家都習慣在手機上獲取信息,為什么不把山歌搬到新舞臺?”然而,如何在短視頻幾秒的黃金時間內既保留山歌原韻又抓住眼球?她將傳統唱腔與苗鄉山水、現代字幕結合,摸索出獨特的傳播路徑。一曲《劉三姐的歌百聽不厭》獲贊13萬,正是傳統與潮流碰撞的火花。
圖為實踐隊員采訪魚峰歌圩非遺傳承人山三妹。劉澆棱供圖
山三妹的成功并非孤例。柳江區壯歡民族歌舞隊的韋政寧同樣深有感觸。他帶領團隊將山歌搬上抖音、騰訊等平臺,作品累計收獲數千萬播放量,并連續獲得柳州市網信辦頒發的獎項。“對山歌的熱愛是我們的生命,”韋政寧強調,“我們要有文化自信!”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山歌的研究、制作與傳播,將這份壯族文化的“勤勞勇敢、樂觀向上”的精神特質,通過新媒介傳遞四方。
守正創新:老調新唱的時代答卷
面對山歌傳承的時代命題,“廣西歌王”、魚峰歌圩市級非遺傳承人劉日紅(藝名小太陽)交出了一份融合時政與藝術的答卷。她擅長將黨的政策、憲法知識轉化為朗朗上口的山歌,讓民眾在旋律中輕松理解。“山歌是民間的傳統,民間的情感,民間的希望。”劉日紅這樣定義山歌的根源。她的創作靈感深深植根于田間地頭的生活與人民的情感表達。在傳承形式上,她大膽嘗試將山歌與說唱、情景劇甚至禁毒宣傳相融合,賦予古老藝術以嶄新的生命力。
圖為實踐隊員采訪廣西歌王小太陽(劉日紅)。曹怡欣供圖
然而,挑戰依然嚴峻。劉日紅坦言,吸引90后、00后加入傳承隊伍,需跨越方言障礙、濃郁的地方特色以及嚴謹的韻腳規則三重關隘。山歌傳播者小善喜(網名)在網絡推廣中也觀察到隱憂:過度融合其他元素可能導致傳統山歌文化流失,一些曲調日趨通俗化。她堅持作品靈感源自生活與個人情感,粉絲的熱情反饋是其持續創作的動力,但也深感在創新與保護間尋找平衡的不易。
青春接力:學子問道尋傳承良方
在魚峰區文化館,實踐團成員跟隨柳州市劉三姐山歌文化傳承研究會會長江波,凝視著櫥窗內泛黃的手抄歌本與老照片,山歌的歷史脈絡觸手可及。江波強調,山歌的傳承核心在于“活態”二字——它必須活在當下人的口中與心中。

圖為江波會長帶領實踐隊員參觀魚峰區文化館。張峻滔供圖
此行,實踐團成員不僅記錄了傳承人的智慧與困境,更肩負著探尋青年傳承路徑的使命。對此,從苗山歌手蝶變為百萬博主的山三妹給出了真誠建議:“要深入了解山歌背后的文化內涵,善用新媒體平臺,但絕不可為流量犧牲根基。”她鼓勵青年學子積極與同齡人互動,創作符合當代審美的作品,做連接古老山歌與未來世界的橋梁。
圖為實踐隊員與柳江區壯歡民族歌舞隊在魚峰歌圩進行山歌對唱表演。張峻滔供圖
當實踐隊員在歌圩現場,跟著調子嘗試唱出第一句山歌時,古老韻律與青春聲線交織的不只是旋律。柳州山歌的生命力,正系于代代守護者的執著,更系于年輕一代能否接過這浸潤著泥土芬芳的“密碼”,在新征程上唱出時代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