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至13日,從“紅色筆桿”秦邦憲的案頭到“當代畢昇”王選的實驗室,從張聞天深遂的改革思辨到新四軍鐵軍的烽火硝煙,再從錢鐘書先生的國學智慧到無錫博物院的千年文脈……這個暑期,無錫學院的青年學子們完成了一場貫穿無錫城市精神的“薪火”之旅。日前,該校“薪火相傳·錫望隊”社會實踐團五人以“錫鑄脊梁·薪火行動”為主題,深入無錫六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沉浸式社會實踐,旨在用青年的腳步丈量紅色歷史,用創新的方式解碼、傳承并傳播新時代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 不是“走過場”,而是“深沉浸”:一堂行走的思政課
如何讓愛國主義教育不再是書本上冰冷的名字和年代,而是可感知、可觸摸、可共鳴的生動故事?這是團隊出發前思考的核心問題。
在秦邦憲故居,隊員們不再是普通游客。他們通過一份精心設計的調研問卷,與前來參觀的中小學生及家長互動,探討“在全媒體時代,如何秉持秦邦憲同志‘真理至上’的新聞精神”。“我們想了解,新時代的青年需要什么樣的精神食糧。”隊長蘇子妍說道。
在 張聞天故居,“薪火相傳·錫望隊”開展了一場以 “求真與改革” 為主題的現場研討會。隊員們結合其《廬山發言》等文獻,探討其“尊重經濟規律、堅持調查研究”的思想對當代改革的深遠啟示。
“這里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理性的、充滿思辨力量的愛國,”應用統計學專業隊員秦夢月分享道。這場實踐將紅色故居變為鮮活課堂,讓青年深刻認識到:愛國主義既是澎湃情懷,也是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與破局開路的改革擔當,為“錫鑄脊梁”注入了堅實的“思想之魂”。
在新四軍六師部舊址紀念館,一場模擬“電報破譯”的軍事拓展體驗讓歷史“活”了起來。滴滴答答的電碼聲仿佛把大家帶回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深刻理解了“鐵軍精神”不僅是英勇無畏,更是智慧與忠誠。
二、 從“科技報國”到“文化自信”:解碼無錫精神的多元維度
實踐團隊刻意選擇了不同維度的教育基地,意在拼出一幅完整的“無錫脊梁”精神圖譜。
在王選事跡陳列館,團隊成員們震撼于“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技術革命。“王選院士的堅持,讓我們理工科同學深刻體會到什么是‘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科技報國精神。”隊員談靜沂在實踐日志中寫道。
在錢鐘書故居舉行的“文化自信”主題讀書會上,隊員們朗讀《圍城》片段,探討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學者風骨。而在無錫博物院,他們則試圖從宏大的歷史敘事中,尋找紅色基因植根于江南文脈的深厚土壤。
三、 不止于“尋訪”,更在于“創承”:讓薪火在Z世代手中燃出新光芒
“尋訪”是過程的開始,“創造性地傳承”才是項目的落腳點。團隊充分發揮Z世代優勢,將實踐成果轉化為一系列青年喜聞樂見的文創產品。
他們制作了《一分鐘·無錫脊梁》系列微紀錄片,用短視頻語言講述人物故事;對于其中在參訪新四軍紀念館時,我們隊員感觸頗深,為此專門制作短視頻:《烽火東進·薪傳無錫——江抗精神與紅色基因的時代對話》,其中繪制了融合動漫風格的“無錫紅色地標手繪地圖”,地圖上的每個點位都有其講解視頻;他們還初步編寫了《無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年研學指南》,旨在為后續的參觀者提供“攻略”。
新四軍東進視頻制作
實踐團指導老師表示:“我們希望這次實踐能成為一個火種。同學們創作的這些成果,是他們對愛國主義精神的理解和再表達,這種‘青年引導青年’的方式,往往比單向灌輸更有力量。”
目前,團隊已與部分場館初步達成長期志愿服務合作的意向。他們的實踐成果將通過校園展演、社區微課堂等方式進行推廣,真正讓此次實踐的“薪火”點燃更多人,特別是青年一代的愛國之心。
通訊作者:蘇子妍、秦夢月、談靜沂、田佳璇、顏夢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