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蟬鳴陣陣。2025年8月15日至25日,西北大學哲學學院“數字春風化銀齡:趣緣共學,智助養老”社區數字賦能實踐隊前往陜西省西安市新城區西一路街道尚樸社區,以數字成長互動小組為載體,開展為期十天的社區數字助老實踐活動,為老年群體搭建起與數字技術、鄰里伙伴相聯結的橋梁,期望以提升其對社區現有智慧養老設備或平臺的了解度和使用能力為契機,提升其社區參與意識和互動互助能力,助力他們更好適應數字時代。
圖為活動參與者合照
香包巧作傳雅趣,摸底樂宣新活動 尚樸社區居委會里,艾草與丁香的淡香悄然縈繞。首次活動以中草藥香包DIY為載體開展,一方面為后續數字助老活動做宣傳,另一方面也為摸底老人的數字需求,以便在后續活動中能夠精準針對老人需求開展。實踐隊提前備好溫和香料、研磨工具及棉麻成品袋,隨著磨粉裝袋,話匣子也漸漸被打開——從社區智慧養老小程序操作,到手機字體調整、微信發圖,在老人與實踐隊員的協作過程中,一條條真實需求慢慢填滿了記錄本,后續數字成長互動小組的活動內容也逐漸為老人們所知曉。
圖為社區老人與實踐隊員一起制作香包
游戲破冰融鄰里,互助授藝破迷障 四場數字成長互助小組活動在尚樸社區居委會的活動室中陸續開展。每場活動開場,輕松的破冰游戲總能讓活動室充滿笑聲。在“逛三園”游戲中,李爺爺有些羞澀地笑著分享:“我平常就是喜歡畫點花鳥畫,有時候人家在抖音上給我評論了,我卻不知道怎么回復他,這次來就是想學習怎么發送表情包,跟上年輕人的步伐。”這些游戲不僅拉近了老人們之間的距離,也讓實踐隊員更加了解參加活動的老人。
教學環節更是按需定制,PPT搭配清晰的步驟圖,紙質資料也同步向老人發放,實踐隊員一步步演示,老人們跟著實操,會操作的老人更是成了小老師。劉阿姨耐心幫師阿姨找拍照角度,傳授自己的構圖心得;張奶奶耳朵不太靈巧,其他人便主動提高說話音量,周圍的老人也主動幫忙復述轉達內容;鳳阿姨更是活學活用,現場就主動加起其他老人的微信,謝奶奶忙不迭翻開微信二維碼,王奶奶也笑著把手機遞過去,掃碼的“嘀”聲混著“以后天天在微信里曬照片”的笑聲,整個活動室都溢滿了歡聲笑語。
圖為老人們在互相加微信好友
手印留痕藏暖意,技情雙獲滿庭芳 活動尾聲的分享時刻,總是滿溢溫情。彩虹心情卡活動中,老人們挑選著彩色卡片:紅色卡片被不少老人選中,他們說這代表學得開心;黃色卡片則承載著滿心期待,期盼以后還有類似的活動。而手印留言樹前,老人們蘸著不同顏色的印泥,在大樹海報的樹冠上按下手印。鳳奶奶按下手印后笑著說:“我們這些活動辦的真是太好了,解決了很多我們這些老年人需要解決卻解決不了的問題。”張奶奶說:“我本來是很孤獨的,院子里已經沒有什么我認識的人了,我過來參加這個活動之后真的交到了很多朋友,現在有更多一起說話的人了,非常開心。”實踐隊員把老人們的心聲一一記在手印旁,拼成了一棵枝繁葉茂的“快樂之樹”。通過小組活動,老人們不僅熟練掌握了拍照錄像、微信溝通、小程序操作等技能,更在你幫我調角度、我教你找按鈕的互動中,讓彼此間的距離更近了。此中,老人們學的是技能,暖的是人心。
圖為老人在手印留言樹前留下自己的手印
本次實踐活動秉持“以數字技能為基、促銀齡互助共生”的服務邏輯,既回應銀發群體跨越數字鴻溝的現實訴求,更著力于推動老人互助網絡的自發成長,以期提升老人對相關智慧養老設備和服務的認可度和使用能力。
從課堂上的技能共學到院落間的日常互助,這些扎根生活的互動,讓實踐隊扎根社區、智暖銀齡的擔當愈發鮮明。實踐隊員在不舍之余,更期盼銀發長輩們能夠在數字時代下行穩致遠——不僅熟練運用數字工具,更借助數字紐帶重系鄰里溫情,進而憑借這一情感支持網絡,提高自身對社區現有智慧養老設備和服務的認可度、信任度及使用能力,最終推動社區智慧養老服務的提升。本實踐隊亦堅信高校實踐、社區支持與老人互助的合力,終將織就更溫暖、更自主的銀齡智慧養老生活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