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懷揣著“科技興農,讓智慧賦能鄉野”的信念,廣東財經大學“吳川智農”實踐團深入吳川市蘭石鎮的田間地頭,旨在通過實地調研,了解智能化技術如何深度融入當地農業生產、加工與種苗培育全鏈條,探尋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吳川路徑。
對話村支書:解碼智慧農業的機遇與挑戰
實踐團來到蘭石鎮名利村村委會,與村支書張鑒民進行了深入交流。張鑒民熱情地向實踐團成員介紹了村莊近年來擁抱智能化轉型的決心與實踐,強調了人才對于推動智能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并表示希望能夠在智慧農業的幫助下建成從“農田”到“飯碗”的完整產業鏈。而后向我們闡述了名利村在吸引企業投資、解決用地和突破資金瓶頸方面作出的努力。張鑒民指出,在市政府的幫助下,村中建成了儲存農產品的冷庫,幫助了村子延緩農產品滯銷的問題。近年來在百千萬工程的號召下,越來越多大學生返鄉通過助農直播、品牌建設等方式幫助村民以更多元化的渠道銷售農產品,以此賦能智慧農業。
蘭石鎮名利村村支書張鑒民接受采訪。冼錦興攝
在張鑒民帶領下,實踐團走進村里即將投入使用的農產品加工廠。嶄新設備靜待通電——精密的機械臂懸停在流水線上方,智能光學分選機的傳感器鏡頭泛著冷光,墻側預留的直播間毛坯房還裸露著水泥框架,門楣處“助農直播角”的標識牌暗示著未來的可能性,靜候著破繭而出的時刻。
名利村農產品加工廠。吳麗萍攝
走進育苗“芯”工廠:探秘水稻生產的智能源頭
智慧農業的源頭始于優質的種苗,實踐團抵達了當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水稻育苗公司。這里突破了大家對傳統秧田的印象,流水線上,工人們正在將種子與營養土混合成一個個幼苗的培養皿,技術人員通過精確控制溫度、濕度、光照強度,為秧苗創造最佳生長環境。“在育苗階段結束后,我們從播種到收割階段的絕大多數工作都可以通過機器輔助完成。”工廠負責人詳細講解道。這座“芯”工廠為吳川及周邊地區的水稻生產提供了強大的科技種源支撐,從源頭上保障了糧食生產的智能化與高效化。
水稻育苗公司負責人向實踐團成員介紹不同品種的米。吳麗萍攝
農民在育稻谷苗。吳麗萍攝
吳川智農實踐團的故事,是青年解碼鄉村振興“智能密碼”的鮮活樣本。他們用科技視角重新丈量田野,以專業智慧激活沉睡的廠房,在嫁接高校資源與鄉村需求的探索中,不僅澆灌出自身成長的養分,更讓智慧農業的星火,照亮了萬千鄉土奔向現代化的嶄新征途。
吳川智農實踐團合影。吳麗萍攝
通訊員:陳柏源、冼錦興、吳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