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叔,您這每天喝半斤白酒的習慣,可能不知不覺就傷了身體,還容易影響和家人的相處呢!”7月的皖北鄉村,暑氣蒸騰,蚌埠醫科大學“明心愈癮,醫路躬行”實踐團隊的隊員王陸一,正拿著印著“拒絕酒癮”的宣傳冊,和村民張大叔耐心嘮著家常。同一時間,蚌埠智慧錦城社區里,隊長趙心怡正對著社區的居民進行“拒絕酒癮”的宣講,同行的隊員左榮爭和郭佳桐協助發放問卷,仔細詢問他們的飲酒習慣——這場跨越皖省、覆蓋16個地市、為期30天的暑期“三下鄉”行動,正用專業力量撕開酒精成癮的“隱形面紗”。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飲酒漸漸成了不少人社交、解悶的方式。可在看似尋常的推杯換盞間,酒精成癮的隱患正悄悄滋生:有人為了“應酬”天天爛醉,回家后和家人爭吵不休;有人把酒精當成“解壓藥”,越喝越依賴,最后連正常工作都受影響;更有甚者,長期酗酒引發肝病、神經損傷,讓整個家庭陷入困境。早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就明確提出“加強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過度使用”,可現實中,很多人對“酒精依賴是疾病”的認知嚴重不足,總覺得“喝酒是小事,戒了就行”,卻不知長期成癮會對身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蚌埠醫科大學精神醫學專業的學生們,在課堂上了解到酒精成癮的危害后,心里一直憋著股勁:“我們學的就是精神醫學、應用心理學,能不能用專業知識幫大家認清酒癮的真面目?”帶著這個想法,一支32人的實踐團隊很快組建起來,隊員涵蓋精神醫學、應用心理學、醫學影像學、臨床醫學等多個專業,2023級與2024級學生相互搭配,既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有敢闖敢拼的沖勁。指導老師雖然不隨隊,但幾乎每天都會在線上和隊員們溝通,反復強調:“調研不能只走形式,要真正走進群眾,把專業知識轉化成他們能聽懂的‘大白話’。”
7月15日,實踐正式啟動。團隊根據安徽的地域特點,制定了差異化調研方案:在皖北,重點關注務工群體的“創傷性飲酒”——很多務工人員遠離家鄉,遇到煩心事就靠喝酒排解,容易不知不覺成癮;在皖南的旅游城市,則聚焦旅游從業者的“社交性飲酒”——為了接待游客、維護客戶關系,頻繁應酬成了常態,長期下來也可能形成依賴。
線下的同學負責分發宣傳手冊,在烈日之下也同樣認真。以下是部分同學在宣傳時拍攝的照片。

項興峰同學在六安的線下宣傳

曹靜同學在阜陽的線下宣傳

孫杰同學在蕪湖的線下宣傳

余亦璇同學在黃山的線下宣傳

王陸一同學在合肥的線下宣傳

朱梓煜同學在銅陵的線下宣傳


蚌埠地區的同學進行的社區宣傳,圖片上的同學是左榮爭,郭佳桐,和趙心怡
線上的科普宣傳也同步發力。團隊專門設計了《皖酒警示手冊》,里面沒有晦澀的術語,而是用漫畫展示“長期喝酒傷肝又傷腦”的過程,還收錄了幾個酒精依賴患者的康復故事。同時,團隊還在線上收集問卷數據,截至8月10日,已經回收有效問卷1401份,通過分析發現,酒精成癮和情緒壓力、社交環境密切相關,這也為后續的干預建議提供了科學依據。
8月15日,實踐進入尾聲。團隊不僅收集到了豐富的調研數據,還為近千名群眾普及了酒精成癮知識,更有不少人通過他們的宣傳,開始反思自己的飲酒習慣。
如今,隊員們正在整理調研成果,計劃把數據匯總成《皖域酒精依賴現狀報告》,為當地相關部門制定干預政策提供參考。同時,他們還打算把線上科普宣傳常態化,設置小紅書和抖音號,幫助更多人擺脫酒癮困擾。“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明白,戒酒不是‘丟面子’,而是對自己和家人負責。”就像安徽的老輩人常說的“戒掉一杯酒,撐起一個家”,他們想做的,就是用專業知識,為更多家庭撐起幸福的“保護傘”,讓每個假期、每個團圓時刻,都能少一點酒精的困擾,多一份溫馨與健康。( 通訊員:趙心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