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項目組一行人深入浙江省象山縣非遺保護中心及傳承人工作室,對包括國家級非遺“象山漁民號子”傳承人張老師、省級非遺“象山竹根雕”傳承人王老師在內的傳承人進行了走訪。此行旨在直面非遺傳承現狀,傾聽真實困境,并為媒介賦能非遺教育的實踐收集一手資料。

在漁歌聲聲的石浦古鎮,張老師撫著泛黃的曲譜冊頁嘆息:“年輕人覺得號子‘土’,寧愿刷手機也不愿學。這些老曲調連我都記不全了,再不錄下來,以后就真沒了。”他身后書架上僅存五套完整曲譜,而近三年收下的兩名徒弟均已年過半百。這份承載著海洋生存智慧的號子,正隨海浪退潮般消逝。
竹根雕工作室里,王老師拿起一件鏤空雕花的筆筒感慨萬千:“學校體驗課只教刻簡單花紋,學生連‘透雕’‘鏤雕’是什么都不知道。可一刀刀練基本功太枯燥,孩子們坐不住啊!”他道出了非遺進課堂的普遍困境——傳統技藝的系統性傳承與青少年興趣之間存在難以彌合的斷層。
兩位傳承人不約而同地表達了數字化搶救的迫切性。他們呼吁對漁民號子的復雜和聲技法、竹根雕的二十四道工序等瀕危技藝進行高清影像記錄,更期待將非遺轉化為“可玩可感”的數字資源。“用VR模擬雕刻過程,或者開發漁民號子節奏游戲,”一位傳承人眼中閃著光,“讓年輕人像玩手機一樣迷上老祖宗的手藝。”
帶著這些沉甸甸的囑托,團隊即刻啟動了資源開發。在竹根雕工作室,王老師手持刻刀在鏡頭前展示“選竹—熏蒸—精雕”的全流程,這些珍貴影像將成為AR非遺課堂的核心素材。團隊特意設計了交互問答環節——當學生用平板掃描竹坯時,虛擬刻刀會引導他們理解刀法力道。
漁民號子的數字化則從故事切入。今日與張老師敲定了《漁民號子的海上生存密碼》微課腳本,將通過短視頻揭秘號子如何指揮千帆競發、如何在驚濤駭浪中凝聚人心。
為構建“非遺數字地圖”的骨架,團隊走訪了石浦漁港古城等文化地標。在明代烽火臺遺址旁,當地老人講述的倭寇抗擊故事將被轉化為小程序中的語音導覽。這些散落山海間的文化珍珠,正被數字絲線串聯成鏈。

今日采集的十二小時口述史料、確認的首批五項數字化技藝清單,都在為非遺搭建通往未來的橋梁。明日團隊將赴丹山書院測試AR課件,并爭取兩項非遺影像的搶救性拍攝授權。當老漁民哼唱的號子融入VR海浪聲,當少年手中的竹根在虛擬刻刀下綻放新蕊,或許這便是“數智傳薪”的真正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