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走訪了象山縣教育局、丹山書院及非遺保護中心,圍繞非遺進課堂的政策落地與實踐困境展開調研,為媒介賦能非遺教育收集政策依據與數據支撐。
教育局老師介紹,當地雖已推進“非遺進校園”行動計劃,擁有3項國家級非遺(如象山漁民號子)及20余項省市級非遺,但現存痛點顯著:中小學非遺課程形式多局限于講座與手工體驗,數字化教學資源匱乏;鄉鎮學校受師資與設備限制,課程覆蓋率不足城區學校的一半。他特別指出:“去年調研顯示,83%的學生期待更‘好玩’的非遺課堂,但現有課程互動性差,難以吸引青少年。”

非遺保護中心提供的資料顯示,近三年教育系統非遺課程參與數據呈“倒金字塔”結構:小學高年級參與率65%,初中驟降至28%,高中僅12%。“傳承斷層從課堂就開始了,根據問卷調查,62%的初中生認為非遺‘和生活沒關系’,這反映出課程與現代教育場景的脫節。”
團隊就媒介技術融合路徑展開研討。丹山書院老師建議:“可優先開發適配課后服務的輕量化資源,比如非遺微課短視頻。”團隊同步展示了“AR非遺課堂”Demo——掃描教材插圖即可觸發竹根雕雕刻過程的3D演示,老師當即表示:“這種形式能解決傳統教學中‘技藝細節看不見’的難題,可在試點學校重點推進。”

經過團隊實地走訪和調查研究,得到了一系列數據資料,數據顯示,全縣僅15%的學校配備非遺數字化教學設備,鄉鎮學校該比例不足5%。這印證了前期調研中“數字化不足”的判斷,也為后續“非遺數字地圖”小程序的覆蓋優先級提供了依據。

臨別前,團隊協助對接了試點中小學,同步開放非遺課程數據庫。團隊將攜AR教學資源包赴城區學校,開展首次沉浸式課堂測試,并根據校方反饋優化“非遺工坊+數字展廳”的融合模式。當政策牽引力與技術創新力碰撞,非遺教育的年輕化轉型或許正從這份調研記錄中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