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譚秋燕 周立鑫)一支朝氣蓬勃的“三下鄉”調研團隊帶著“傳承紅色基因,創新保護路徑”的使命,從校園奔赴陜西大地,正式開啟陜西省紅色資源保護與利用現狀及發展策略的調研之旅。
陜西,這片承載著厚重革命歷史的土地,延安、西安、咸陽、榆林、寶雞等地分布著眾多珍貴的紅色遺址,它們是革命先輩們奮斗歷程的見證,更是激勵當代人奮勇前行的精神燈塔。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紅色資源的保護與活化利用面臨著諸多挑戰。此次調研,團隊旨在深入了解現狀,探索創新保護路徑,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
首站抵達延安,這座被譽為“中國革命圣地”的城市。團隊成員走進楊家嶺革命舊址、棗園革命舊址等代表性遺址,腳步輕緩卻充滿敬意。在舊址中,他們仔細觀察每一處建筑、每一件文物,詳細記錄保護技術和管理機制的相關信息。通過與管理人員的深入交流,了解到目前遺址保護在資金、技術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除了實地調研,團隊還開展了問卷調查和口述訪談工作。在延安的街頭巷尾、社區廣場,隊員們熱情地與當地居民交流,發放問卷,傾聽他們與紅色文化的故事。一位年逾古稀的老黨員激動地說:“這些紅色資源是我們的根,一定要保護好,讓子孫后代都能知道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隊員們還拜訪了多位革命后代,從他們的口中挖掘出許多鮮為人知的紅色歷史細節,為調研增添了豐富的內容。
在西安,團隊聚焦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等遺址。這里不僅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還在數字化保護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團隊與紀念館的技術人員深入探討VR/AR技術在紅色資源保護中的應用,親身體驗了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還原的歷史場景,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隊員們深刻感受到數字化保護為紅色文化傳承帶來的巨大潛力。
隨著調研的推進,團隊成員們深感責任重大。他們表示,將充分利用接下來的時間,在咸陽、榆林、寶雞等地繼續深入調研,全面梳理陜西省紅色資源的分布情況,為后續提出科學合理的保護策略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