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智匯青衿:同伴教育賦能計劃”實踐隊跨越山海,返回各自家鄉,足跡遍布寧德霞浦、三明泰寧、福州連江、廈門及內蒙古自治區。實踐隊員們化身同伴教育培訓師,以精心設計的活動,為青少年成長注入溫暖力量。
破界與融合:讓知識與青春話題共生長
實踐隊首站抵達霞浦第一中學,7月23日,隊員袁舒晴以“青春拍賣會”打開局面。活動過程中,學生們競拍“身體自主權”“情緒自由”等概念時,從起初對“性”話題的沉默回避,到后來的敞開心扉,生動詮釋了同伴教育打破隔閡的魅力。

三天后,漳州港大徑社區的活動延續創新思路。隊員康佳蓉將英語學習與青春期教育跨界融合,打造“青春語法特工”主題活動。她通過英語游戲引導學生領悟:正如單詞需正確組合才能達意,青春期身心變化也需科學應對。一系列活動,都讓學生們在提升語言能力的同時,找到破解成長困惑的鑰匙。


與此同時,實踐隊成員翁佳靈走進福州連江縣金安社區,為即將升入高中的學生開展活動。她先以自身學習經歷拉近距離,分享初高中差異,再圍繞青春期戀愛話題介紹愛情四種類型,并借此機會科普了艾滋病預防知識。活動過程中,她始終與學生如同伴般平等交流,既緩解了學生開學焦慮,傳遞了健康成長理念,更獲得了積極反饋。

守護與點亮:為特殊青少年撐起成長晴空
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實踐隊精準發力。7月28日,三明市泰寧縣開善中心小學的留守兒童,迎來了隊員陳欣瑤設計的“天氣精靈”活動。“精靈猜猜樂”“精靈小屋”等游戲,讓孩子們輕松學會識別與管理情緒,活動后便簽上的稚嫩心得,成為對這份溫暖守護的最佳回應。

8月下旬,廈門逆襲貓國際語培中心里,陳欣瑤再次聚焦成績不佳的迷茫中學生。她通過“壓力氣球”等活動幫助孩子們釋放焦慮、搭建信心,她耐心引導低頭不語的孩子抬頭,直到他們勇敢說出“我想試試”,一次次引導與嘗試,盡顯教育本真的溫度。

傳承與接力:讓精神力量跨越山海
實踐隊不僅關注青少年成長困惑,更注重精神文化的傳遞。在廈門市蓮云社區,他們聯合陳嘉庚紀念館開展特色活動。隊員沈婷先以“文物爭霸賽”“時空信件”調動現場氛圍,再通過生動講解,讓陳嘉庚的愛國故事與“誠毅”精神深植孩子心中。當孩子們用稚嫩筆跡寫下對南僑機工的敬意,嘉庚精神完成了一場跨越時代的傳承。

這份溫暖與責任還跨越了地理距離。8月22日,隊員董翔軍帶著實踐隊的教育理念,回到三千公里外的內蒙古呼倫貝爾母校。作為學長,他用“情景劇場”“壞心情氣球”等互動形式,向高三學弟學妹傳授高效溝通方法、緩解學業壓力,以“反哺”之姿,讓青春的溫暖在故鄉延續。

2024年7月起,英語語言文化學院團委發起同伴教育項目,并于同年12月底成立同伴教育中心,旨在宣傳性與生殖健康知識。經過近一年努力,同伴教育中心成功舉辦16場活動,覆蓋近430人次,涵蓋兩性關系、防艾主題、女性專題、愛情專題、青少年健康教育以及英語專場等主題。同時,為保障活動質量,每場活動還將控制參與人數,致力于提供高水平、有實效、有意義的同伴教育,所有活動均受參與者積極評價,同時培養了一支高素質的同伴教育培訓師隊伍。
這個夏天,培訓師們組建“智匯青衿:同伴教育賦能計劃”實踐隊,以腳步丈量大地,用知識傳遞溫暖。從青春期教育到情緒管理,從文化傳承到心理輔導,他們以平等交流打破隔閡,用科學知識消除誤區,憑溫暖陪伴傳遞力量。未來,這支年輕的隊伍將繼續前行,讓同伴教育的光芒,照亮更多青少年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