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郭珊瑋 神綺悅)一堂非遺手工課,不僅教會老人制作艾草養生錘,更傳遞出藝術關懷的溫度;三次美育課程,讓紅色記憶、剪紙技藝和自然之美深入孩子們的心靈;兩組墻繪作品,以“物阜民寧”為主題繪就社區文化新景觀……這個盛夏,東南大學藝術學院“藝瀾阜夢”實踐團奔赴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開展了一場藝術與服務深度融合的社會實踐。
(墻繪設計圖)
盛夏七月,東南大學藝術學院“藝瀾阜夢”實踐團走進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開展以“藝術賦能鄉土,美育浸潤人心”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團隊通過社區調研、美育課程與藝術創作等多種形式,將高校美育資源深入基層,助力鄉村振興。
(漫畫手冊)
在阜寧縣阜城街道林海社區,實踐團深入調研當地養老服務體系,先后走訪林海社區長者幸福食堂、阜寧城市廣場智慧養老服務中心等場所,并與一縷陽光志愿者協會建立聯系。
基于調研成果,團隊為林海社區創作了以“物阜民寧”為主題的墻繪作品,為志愿者協會基地外墻設計并繪制了專項墻繪,還將社區溫暖事跡匯編成一本漫畫手冊,以藝術形式展現阜寧的人文風貌。
(實踐團調研智慧養老服務中心)
“藝瀾阜夢”實踐團還將美育課堂帶到鄉村校園。在阜寧縣羊寨鎮中心小學,他們以“紅色傳承”與“非遺新生”為雙翼,開設了“訪紅色記憶,繪心中英雄”主題繪畫課和“非遺剪紙:指尖傳承文化記憶”剪紙課程。團隊探索“藝術+科技”活態教學,讓岡西剪紙這一非遺技藝煥發新趣。面向陳集中學的學生,團隊策劃了兩大創意工坊:“卡紙筑夢夏境,創意解鎖維度”工坊引導學生用卡紙構建夏日景觀,開啟對空間美學的探索;“草木為媒,拓染心靈”植物拓染課則讓學生通過敲拓技法將植物形態定格于布帛,體驗傳統手工藝的療愈力量。
(團隊成員開展美育課堂)
此次實踐是青年藝術力量與鄉土需求的一次深情對話。團隊以扎實的調研為基礎,以多元的藝術形式為橋梁,將非遺的溫度、紅色的信仰、自然的療愈和科技的活力融入社區養老與鄉村美育工作中。所到之處,課程與作品廣受居民、師生和村民好評。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學子以藝術為犁,深耕鄉土,不僅在服務社會中踐行青春誓言,更在鄉村振興的壯闊畫卷中,刻下了屬于新時代藝術學子的獨特印記。“藝瀾阜夢”實踐團未來將繼續保持與阜寧地區的長期聯系,開展更加精準化、持續化的藝術服務項目,推動高校藝術資源與基層社區、鄉村學校需求的有效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