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非遺傳承探索”暑期社會實踐隊奔赴陜西富平老城,在兩位指導老師的帶領下,8名同學開啟非遺體驗之旅,于古邑煙火中解碼傳統文化基因。實踐隊兩人一組,深入皮影、面塑、扎染、漆傘、石刻、拓印等工坊。皮影工坊內,老藝人指導侯建同學和趙子豪同學為影人上色、定裝,紅黑彩料暈染間,讓歷史故事隨影人輪廓“活”起來,觸摸“一口道盡千古事”的藝術脈搏;面塑臺前,張佳玥同學跟著藝人學“坐拉布布”技法,彩色面團經搓揉捏塑,化作精巧造型,體悟民俗藝術里的生活智慧。
趙子豪同學正在為皮影手繪上色。(郭雯妍供圖)
張佳玥同學學習手作技藝-面塑。(郭雯妍供圖)
扎染區域,藍白織物經捆扎、浸染,暈染出獨特圖案,郭雯妍同學和倪韓蕊同學沉醉于傳統技藝與自然融合的美學;漆傘制作時,張老師和車老師參與層層點染,感受漆藝的細膩厚重;石刻體驗選桃子題材,馬旭陽同學和謝雨萌同學握刀鑿石,讓力量借刀鋒傳遞,刻下線條間,觸碰歷史與當下的共振;拓印環節以猴子為樣,陳東同學先用墨汁浸潤宣紙,再捶打間古老紋理重現,“對話”歲月痕跡。
謝玉萌同學在專注石刻體驗。(馬旭陽供圖)
陳東同學在認真開展拓印。(馬旭陽供圖)
此次體驗,隊員們跳出書本,沉浸式觸摸非遺溫度,深悟傳統工藝的文化智慧與匠人精神。親手實踐中,明晰非遺傳承責任——不止守護技藝,更是延續民族文化根脈。青年以實踐為橋,讓古老非遺與現代青春對話,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生機,使其成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
實踐團成員合影留念。(謝雨萌供圖)
投稿人:郭雯妍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赴陜西富平“傳承紅色基因·賦能軍工報國”暑期社會實踐團 張晟 車明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