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黑土興鄉”社會實踐團前往黑龍江省綏化市開展實踐活動。在這方充滿生機的黑土地上,實踐團成員們深入鄉村的各個角落,親身感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下綏化鄉村的新變化、新活力,用腳步丈量土地,用眼睛發現美好,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思考。
一、尋訪手工藝人,傳承工匠精神
在綏化市的一處水域旁,實踐團成員們被一位老漁翁的漁網編織技藝深深吸引。老人的雙手粗糙卻靈活,選線時,他能憑借多年的經驗,準確選出堅韌耐用的線材;打結時,手指翻飛間,一個個牢固的繩結便成型;織網眼時,更是精準把控,織出的網眼大小均勻。“這漁網得耐住水泡、經住拉扯,選線要挑三股擰的尼龍線,打結得用‘活扣’才不容易松。”手藝人一邊演示一邊講解,眼角的皺紋里藏著與漁網相伴半生的故事。隨后,他駕著小船駛入水域,漁網入水時激起的漣漪與遠處的稻田相映成趣——這既是謀生技藝,也是黑土地上人與自然共生的生活智慧。“老人織的不只是漁網,更是鄉村文化的經緯。這種堅守本身,就是鄉村振興中最珍貴的精神財富。”來自交控241班于明桐如是說道。
二、開展基層服務,凝聚民生溫度
基層是鄉村振興的“神經末梢”,也是服務群眾的最前沿。走進綏化市津河鎮松林村,一幅和諧發展的鄉村畫卷在實踐團成員們眼前展開。在村主任的引導下,大家通過參觀、交流充分了解鄉村治理相關情況,更主動投身志愿服務。在愛心圖書館,成員們對散落的書籍進行分類整理、登記造冊,將農技知識、兒童讀物等不同類別的書籍歸置整齊,方便村民快速找到所需讀物;在實踐基站,大家協助村干部收納整理村務數據,對村民就業信息、活動參與記錄等資料進行系統化梳理,讓基層工作資料更清晰規范。這些看似細微的服務,既為鄉村基層減負,也讓成員們在實干中體會到“服務為民”的意義,用青春力量凝聚起鄉村民生的溫暖底色。
三、調研農業發展,筑牢振興根基
北林稻田公園是此次實踐的重要一站。遠遠望去,大片的稻田如同綠色的海洋,微風拂過,稻浪翻滾,“北林香米香飄萬里”的宣傳語格外醒目。相關負責人介紹,北林香米憑借優良的品質,在市場上廣受好評,不僅帶動了當地稻米產業的發展,還讓眾多農戶的腰包鼓了起來。實踐團成員們在稻田公園內參觀時發現,這里不僅有規模化的種植區域,還有現代化的加工設施。烘干塔、冷鏈車間等設備一應俱全,確保了稻米從收割到儲存、加工的全程品質。而且,這里還搭建了直播帶貨基地,通過網絡平臺將優質稻米銷往全國各地,這種“種植+加工+銷售”的模式,讓大家看到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廣闊前景。
實踐團成員們表示,此次綏化之行收獲頗豐。他們看到了傳統技藝在鄉村的傳承與發展,感受到了鄉村治理的民主與高效,領略了現代農業的蓬勃生機。接下來,他們會把在實踐中的所學所感分享給更多人,也會結合自身專業知識,為鄉村振興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建議,用實際行動為鄉村的美好未來助力。
通過這次實踐活動,我對“黑土地文明基因”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漁網經緯間承載的不僅是生存技藝,更是寒地先民在嚴酷環境中淬煉出的生命哲學——以韌性為緯、敬畏為經的生存智慧。這種代際傳遞的堅守,恰是龍江鄉村振興最深沉的精神錨點。
——交控241 王禮
老漁翁編織漁網的專注,是黑土地文化的傳承;基層服務時的忙碌,讓我懂了 “為民” 二字的分量;北林稻田的科技范兒,更讓我看見農業振興的活力。這次行走讓我明白,鄉村振興需要我們用青春和實干去助力。
——交控241 嚴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