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6-17日,測繪信息工程系“經緯匠心·荊楚傳承”社會實踐隊深入荊門街巷,展開了一場特殊的“文化測繪”。
在面塑的麥香與皮影的光影流轉中,我們不僅觸摸到千年非遺的脈動,更丈量了文化傳承的重量與溫度。

指尖春秋:面團里揉出的千年記憶
走進荊門非遺傳承人張韓老師的工作室,仿佛踏入一座微縮的時光博物館。這門俗稱“捏面人”的古老技藝,從祭祀花糕演變而來,巧妙融合泥塑精髓,在他指尖煥發(fā)新生。
揉、捻、塑、點之間,彩色的面團被賦予靈魂:歷史人物躍然眼前,民俗場景生動再現,神話傳說娓娓道來。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扇穿越時光的窗口,無聲訴說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溫度。
走進中小學、幼兒園,在孩子們好奇的目光和稚嫩的小手中,播撒非遺的種子。
核心絕非指尖的技法,而是技法背后沉甸甸的歷史與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碼。
從七八歲的懵懂學童到如今的非遺大師,張韓老師深知“獨木難成林”。他不僅潛心鉆研技藝源流,更將心血傾注于未來——
“非遺傳承,”張韓老師說,“每一次捏塑,都是一次與祖先智慧的對話,一次對文化根脈的深情守護。”

光影課堂:在幕布后觸摸千年傳承
實踐第二天,隊員們懷揣期待,走進皮影戲傳承人杜珍元老師的工作室。一方幕布,一盞明燈,瞬間將我們帶入光影流轉的奇妙世界。
在杜老師熱情邀請下,隊員們紛紛走到幕后,笨拙地嘗試操控皮影桿。
杜珍元老師與弟子李平老師,聯袂演繹了皮影戲《家風家訓》。靈動的影人在嫻熟操控下躍然幕上,獨特的唱腔與鑼鼓點交織,忠孝節(jié)義的故事直抵人心。指尖的生澀與影人的靈巧形成鮮明對比,親身體驗讓大家深刻理解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不易。

學藝苦、周期長、出路窄,能沉下心學的年輕人太少了...
面對隊員們關于起源、特色、制作的提問,杜老師耐心解答,講述這門藝術的“前世今生”。然而,談及傳承現狀,憂慮浮現在他臉上:“”這份憂慮,為幕布后的歡樂體驗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思考——
荊門印象:融入城市肌理的非遺基因
初抵荊門,“非遺”二字便無處不在——街巷指示牌、社區(qū)文化墻、商鋪櫥窗,如同躍動的文化音符,無聲訴說著這座城市對文化遺產的珍視與自覺。
經緯所向,匠心所承。
此次荊門之行,對測繪學子而言,遠非一次簡單的實踐:它是一次,讓我們在面團的柔韌與皮影的光影間,觸摸到荊楚大地跳動的文化脈搏;它是一次,傳承人孤獨堅守的背影與市民殷切的期盼,讓我們深刻體悟守護文化根脈的重量。
當“測天繪地”的志向遇上“守藝傳薪”的使命,我們明白:精密的儀器可測繪山河,而赤誠的匠心方能丈量文明的深度。
未來,我們將帶著這份啟示,以青年之眼持續(xù)關注,以青年之心真誠守護,以青年之力積極傳播,讓非遺之光,在經緯交織的時代圖景中熠熠生輝。
文字:黃雙琴、段春曉
圖片:翁子奕
指導老師:段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