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鄉”心得體會
在這個暑假,我有幸跟隨山西大同大學計算機與網絡工程學院的學生隊伍踏上了暑期“三下鄉”的旅程。短短數日,我們輾轉于大同市博物館、云岡石窟與平型關大捷紀念館之間,仿佛完成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時空對話。從探尋古都文脈的源遠流長,到觸摸佛教藝術的瑰麗雄奇,再到感悟紅色土地的悲壯雄渾,每一處都給予我靈魂的震顫與深刻的精神洗禮。
走進大同市博物館,就像翻開了一部厚重的“無字史書”。氣勢恢宏的場館建筑,巧妙融合了大同特有的文化元素。館內藏品琳瑯滿目,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質樸厚重,勾勒出先民的生活圖景;在“魏都平城”展廳,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漆畫屏風與石雕柱礎,以其精湛的技藝和鮮明的異域風情,無聲地訴說著北魏時期民族大融合的宏大敘事。這些文物不僅是工藝精湛的藝術品,更是承載大同歷史記憶的文化密碼。通過參觀大同市博物館,不僅讓我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與文物的傳承,更讓我意識到了文物保護的重要性。
第二站,我們前往四大石窟之一的云岡石窟。走進云岡石窟,53個洞窟、9.7萬余尊造像次第展開,宛如一部立體的北魏百科全書。當第20窟那尊17米高的露天大佛赫然出現在眼前時,時間仿佛凝固了。大佛面容慈悲而莊嚴,任憑千年風沙與硝煙的侵蝕,始終守護著這片土地。我沿著路線緩緩而上,近距離凝視那些或立或坐的佛像,其衣紋的流暢、神情的恬靜,無不透露著北魏工匠“鑿石成佛”的虔誠與執著。然而,歲月的風霜并未對這些藝術瑰寶手下留情。長期的風化、滲水侵蝕,讓石窟壁畫褪色剝落;自然環境的變化與人為因素的影響,更使部分造像瀕臨損毀。更加讓我意識到文物保護的重要性。
旅程的最后一站,我們來到了位于靈丘縣的平型關大捷紀念館。這里的氣氛與前兩站的厚重靜謐截然不同,空氣中仿佛還彌漫著硝煙的味道。踏上115級臺階,每一步都踏在歷史的脈搏上,將我們帶回1937年那個血與火的清晨。紀念館內,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一件件銹跡斑斑的槍支、一面面千瘡百孔的戰旗,都在無聲地講述著那場以弱勝強的奇跡。講解員聲情并茂地描述了八路軍115師如何在喬溝的險峻地形中,以血肉之軀硬撼日軍的鋼鐵洪流。沒有他們的浴血奮戰,就沒有我們如今安穩的生活。“銘記歷史,吾輩自強”也化作責任,壓在我們的肩頭。
從博物館的文脈探尋,到石窟的藝術朝圣,再到紅色土地的莊嚴憑吊,這次三下鄉社會實踐讓我深刻體悟到,歷史從來不是塵封的過去,而是流動的現在與未來。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或許無法重現先輩的輝煌,但我們可以讓歷史的火炬在手中傳遞得更穩、更遠,用我們的智慧與汗水,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寫下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