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 “兩山” 實踐密碼,繪千島生態畫卷
作為“木語千島,綠境共研” 實踐團的一員,在千島湖為期十余天的調研段經歷讓我跳出課本,以專業視角觸摸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實踐脈搏,也讓我對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的關系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理解。
調研首站與淳安縣林業局、千島湖國家森林公園的政企訪談,為我們打開了認知 “千島模式” 的第一扇窗。當徐建斌副廠長從保護機制、技術升級、成效顯現三個維度,細致講解 “兩山” 理念落地后樹木保護工作的變化時,我第一次直觀感受到政策與實踐的緊密銜接 —— 原來每一片蔥郁的樹林背后,都有一套完善的制度體系在保駕護航;當與國家森林公園負責人探討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平衡之道時,我更明白 “保護” 不是 “停滯”,而是要在科學規劃中找到生態與發展的共贏點。這場訪談讓我意識到,“兩山” 理念的落地絕非偶然,它需要政企協同發力,用系統性思維破解生態保護難題。
隨后一周的專業實地考察,是對我們專業能力的 “實戰檢驗”,更是一次與自然的深度對話。在林場工人師傅的帶領下,我們穿梭在未經人為干預的自然區域,學習如何精準選擇考察樣地、規范標記優勢樹木,如何細致記錄樹齡、樹種、生長狀態等關鍵信息,如何小心翼翼地采集葉片、樹枝、根系與土壤樣本。師傅們手把手教我們辨別樹種、規避野外風險,他們黝黑的皮膚、粗糙的手掌,以及對每一片山林的熟悉與珍視,都讓我深受觸動。當我們蹲在樣地邊,將課本上學過的林學調查方法應用到實際操作中,當看著采集袋里整齊擺放的樣本、筆記本上詳實的記錄,我突然明白:所謂 “守護綠水青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需要用科學數據說話,用專業能力為生態本底 “把脈”。這些看似瑣碎的工作,正是評估千島湖生態狀況、制定保護策略的基礎,也是實現 “綠水青山” 向 “金山銀山” 轉化的前提。
村民走訪,則讓我感受到 “兩山” 理念最溫暖的溫度。在千島湖林場周邊村莊,村民們圍著我們,興奮地講述著生態改善帶來的變化:“以前村里路不好,環境也一般,現在山更綠、水更清,來旅游的人多了,我們開起了農家樂,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幾倍”“家里種的橘子、茶葉,因為生態好,成了‘生態產品’,不愁賣還能賣上好價錢”。他們樸實的話語里滿是幸福感,也讓我瞬間讀懂:“兩山” 理念從來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與村民生活息息相關的 “幸福密碼”。它不僅讓千島湖的生態環境愈發優美,更讓村民們實實在在享受到了生態紅利,實現了生態效益與民生福祉的雙向奔赴。
如今回望這段調研路,千島湖畔的青山綠水、政企人員的專業堅守、村民臉上的幸福笑容,都深深烙印在我心里。這次實踐讓我明白,作為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的學子,我們的專業知識不僅是試卷上的答案,更是守護生態的 “武器”;我們的青春力量,不僅可以在課堂上綻放,更能在推動 “兩山” 理念落地的實踐中閃光。未來,我會認真梳理這次調研的成果,把在千島湖的所見、所聞、所悟分享給更多人,也會繼續深耕專業領域,用所學所長為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讓 “兩山” 理念在更多地方生根發芽,繪就更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