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煙雨如墨,龍城常州毓秀。7月22日至25日,“醫脈鄉傳”實踐團“醫以潤鄉”小分隊走進常州孟河醫派名醫堂,循一縷藥香,叩開了孟河醫派傳人葉燦平先生的門扉。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孟河醫派”的代表性傳承人,葉老以三十余載春秋,詮釋了何謂“醫者仁心”。讓我們透過鏡頭與對話,感受這一千年醫派的深沉與溫度。
01.孟河醫派:一方水土育一方醫孟河醫派起源于明末清初江蘇常州孟河,以費伯雄、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四大醫家為代表,融匯中醫各家之長,自成一體。其學術特點在于博采眾長,辨證精準細膩,用藥輕靈平和,治法靈活多變,內調外治并重。
在歷史上,孟河醫派影響深遠。四大名醫于清末民初聲名顯赫,素有“吳中名醫甲天下,孟河名醫冠吳中”之美譽。門人弟子遍及海內外,為中醫藥的傳播與發展貢獻卓著。
02.孟河醫派傳承人:葉燦平葉燦平畢業于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從事中醫全科診療三十余載,師從江蘇省中醫院名老中醫、孟河醫派傳人張繼澤。現任常州市羅溪鎮衛生院社區主任中醫師,擅長消化系統疾病及老年病、慢性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臨床方面,他深耕消化系統疾病,對慢性胃腸炎、頸椎病、腰腿痛等有豐富診治經驗,熟練運用中藥、針灸、拔罐等多種療法。
學術上,他承襲孟河醫派辨證論治精髓,注重中西醫融合,多次參與學術交流,推動醫派傳承。
采訪中,葉醫生細致介紹了中醫職業特點與診療技藝,如通過望聞問切判析病情、中藥配伍原則、針灸推拿操作要點等,并演示接診過程中如何察色按脈、聞聲問癥,實施針對性治療。我們還了解到針灸選穴的邏輯及其在疼痛類、神經系統疾病中的應用與機理。
03.非遺新思:老醫術,年輕態訪談中,葉燦平醫生就孟河醫派的傳承與創新提出前瞻思考:
①經典挖掘與數字化:
葉醫生建議系統整理孟河醫派古籍,構建數字化資源庫,借助AI技術激活經典生命力。重點提煉“和緩醇正”理論,探索其在慢性病、亞健康等現代疾病中的臨床應用。
②臨床實踐創新:
他強調,“醫道即仁道,守正貴創新”,應基于孟河派思想,針對現代高發疾病制定標準化診療路徑。持續發揮“輕靈用藥”在兒科、老年病等領域的優勢,將傳統方劑(如費伯雄“玉液煎”、馬培之“養胃湯”)改良為顆粒劑、緩釋劑等現代劑型,提升用藥便利性與依從性。同時加強藥理研究,明確方劑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機制。
04.寄語中醫藥凝聚千年智慧,孟河醫派精髓不僅在于方藥,更在于那顆“以仁為本”的醫者之心。期盼年輕一代:一守根本——熟讀經典,厚植根基;二重實踐——望聞問切,知行合一;三敢創新——讓古老醫術綻放時代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