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 日至 8 月 8 日,華中農業大學信息學院赴貴州暑期社會實踐團前往貴州省榕江縣,圍繞 “鄉村振興” 主題開展了為期 7 天的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村超賽場、非遺工坊和村寨,探尋鄉村振興的密碼,讓青春力量融入鄉村發展。
村超引擎:點燃振興新火種實踐團首站來到榕江縣村超賽場,親身感受這場體育盛事的活力。球員在綠茵場拼搏,精準傳球、果斷射門引人注目;看臺上觀眾吶喊,苗族同胞身著盛裝助威,民族服飾與賽事激情交織,構成獨特鄉村圖景。

正奮力爭球的足球運動員 雷欣攝
誰能想到,不久前洪水重創榕江,如今當地人以 “村超” 為支點,書寫災后振興篇章。重建后的榕江煥然一新:民居錯落、街道煙火升騰。村超匯聚人氣,激活產業潛能,吸引游客,帶動餐飲、民宿等發展,“體育 + 文化 + 旅游” 模式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彰顯 “災后振興,體育賦能” 的力量。
非遺傳承:觸摸蠟染的文化溫度離開村超賽場,實踐團走進擺貝村姜老本蠟染刺繡手工作坊,開啟非遺探尋之旅。成員們跟著姜老本師傅學習蠟染技藝,從握筆勾勒到熔蠟、點蠟,再到浸染、去蠟,每一步都體現著對傳統技藝的敬畏。“以蠟為界,以染為色”,姜師傅演示時的熱忱,讓大家體會到這門千年技藝的重要性 —— 它既是苗族文化的基因密碼,也是村民增收的 “指尖財富”。

姜師傅指導實踐團隊成員進行蠟染制作 雷欣攝

實踐團隊成員手持蠟染作品與姜師傅合影 雷欣攝
在交流中,團隊了解到擺貝村依托蠟染非遺,探索“傳承 + 產業”路徑:一方面,舉辦技藝培訓,讓更多村民尤其是年輕人掌握蠟染,守住文化根脈;另一方面,借助直播平臺、文旅融合,將蠟染制品推向市場,讓“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文化動能。姜師傅念叨的“常回擺貝來”,不僅是對實踐團的不舍,更是對非遺傳承綿延遠方的期許。
村寨脈動:聆聽文化傳承的故事午后,實踐團與村民楊秀妹交流,聽她講述百鳥衣的故事。“平時會向身邊的朋友宣傳我們的百鳥衣嗎?”“會呀,像我們平時上大學,有時會穿或者是做PPT進行介紹……”楊春妹的話語,滿是對文化傳承的執著。

實踐團隊成員與村民楊秀妹進行交流 雷欣攝
青春接力:校村攜手共譜新篇實踐期間,團隊與擺貝村簽訂社會實踐基地協議。團隊與村委深入交流,明確“高校助力 + 鄉村發展”的合作方向——依托高校知識資源,為擺貝村非遺傳承數字化、特色產業品牌化出謀劃策;借助鄉村實踐場景,讓學生在一線錘煉本領,實現“雙向賦能”。村支書劉正文期待借基地讓更多人知曉擺貝村,講好非遺和鄉村故事,以文化振興助力鄉村振興。

實踐團隊成員參加掛牌儀式 黃馨瑤攝

村支書劉正文在儀式上發言 雷欣攝
返程時,實踐團成員們的行囊里裝滿了黔地的故事,心中沉淀了對鄉村振興的深刻感悟。“在村超賽場,我看到了災難過后人們重新站起來的韌性,那種用熱愛點燃生活的力量太打動人了。” 隊員信科2303楊博望著車窗外漸遠的村寨,語氣里滿是觸動,“以前總覺得鄉村振興離自己很遠,直到親手體驗蠟染時,才明白這需要我們把知識變成實實在在的幫助,讓傳統技藝能一直‘活’下去。”隊員信科2303鄒解輝對楊秀妹的話記憶猶新:“她講百鳥衣圖案里的傳說時,眼睛亮得像星星。那種對文化的珍視,讓我突然懂了‘傳承’兩個字的分量,這不只是守住老手藝,更要讓年輕人愿意接過來、傳下去。”
這段實踐,讓實踐團明白: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增長,更是文化延續和生活煥新。未來,實踐團將帶著這份熱忱與力量,讓青春在助力鄉村振興中綻放更絢麗的光彩。
文字 | 華中農業大學信息學院赴貴州暑期社會實踐團 王家永 吳昊
攝影 | 華中農業大學信息學院赴貴州暑期社會實踐團 雷欣 黃馨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