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至8月6日,天津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紅韻視界”實踐團深入天津、河北、內蒙古、黑龍江、河南五省市的十二處革命圣地、鄉村課堂、兒童夏令營與城市社區,開展了以“新媒體視域下多語種紅色文化傳播”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以多語種為橋、新媒體為媒,探索紅色資源活化新路徑,賦能“先鋒文化”育人新范式。
革命圣地尋根,夯實傳播根基
實踐團首站奔赴五省市十二處重要革命紀念地開展沉浸式調研。成員們在二七紀念塔感悟工人運動的磅礴力量,在晉冀魯豫烈士陵園緬懷先烈,于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體悟烽火歲月,在大沽口炮臺遺址回望近代屈辱與抗爭。這些實地探訪為后續多語種傳播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素材和深刻的情感共鳴,團隊成員致力于挖掘紅色故事背后的時代價值,為精準翻譯和文化轉譯筑牢根基。
圖為“紅韻視界”實踐團在革命圣地拍照留念。姜立衡供圖
鄉村課堂播種,跨越語言藩籬
7月16日至25日,實踐團將調研所得轉化為生動教案,在河北省滄縣皂坡村開展多語種紅色文化支教。結合專業優勢,團隊精心設計了10次特色課程,以中、英、日三語講述精選紅色故事。“我們嘗試用孩子們熟悉的語言和方式,讓他們感受到不同文化語境下紅色精神的共通內核。”團隊成員姜立衡介紹道。課堂互動積極,原本陌生的外語詞匯與感人的紅色故事相結合,有效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對紅色歷史的好奇心。
圖為“紅韻視界”實踐團成員在皂坡村用多語種為孩子們講述紅色故事。李佳藝供圖
情暖孤困童心,定制心靈滋養
帶著鄉村支教的寶貴經驗,7月26日至30日,實踐團聯合滄州市孤困兒童心理輔導志愿服務協會,走進“情暖童夢”孤困兒童夏令營,為來自滄州各縣市的50余名孩子送去特別關懷。活動巧妙融合多語種紅色故事講述與基礎外語啟蒙,通過互動游戲、情景模擬等形式,讓紅色知識更易理解吸收。團隊尤其關注孤困兒童的心理特點,在與協會滄縣團隊團長的深入訪談中,雙方探討了如何將紅色教育的嚴謹性與趣味性結合,并達成長期合作意向。該團長肯定了實踐團帶來的創新理念和持續關懷的意愿,并表示,“未來我們將共同開發更貼合他們認知規律和心理需求的定制化多語種紅色課程。”
圖為夏令營中孩子們參與多語種紅色主題互動游戲。任圣鴿供圖
社區宣講啟新篇,創新模式廣輻射
8月6日,實踐成果走進城市生活圈。在天津市華亭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團隊成員整合了圣地探訪的見聞、支教與夏令營的經驗,面向社區兒童,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多語種紅色文化宣講。活動包含中、英、日多語故事講述、趣味外語互動問答,以及融入紅色主題的沉浸式手工繪畫環節。一位家長反饋:“這種形式很吸引孩子,在動手動腦中不知不覺就學到了知識,感受到了正能量。”這次社區宣講標志著實踐團創新模式的成功推廣,讓紅色文化以青春語態飛入更廣泛的尋常百姓家。
圖為華亭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孩子們繪制手抄報。邢凱歌供圖
線上矩陣發力,聲量突破地域
線下實踐的同時,新媒體傳播同步推進。實踐團成員充分利用專業特長,結合實地調研素材和網絡資源,精心制作了一系列中英、中日雙語紅色故事講解短視頻。截至8月8日,團隊已在抖音平臺通過“紅韻視界 Red Vision”賬號發布21個高質量作品,總播放量突破20000次。這些視頻濃縮了實踐足跡,將紅色故事以符合網絡傳播規律的方式呈現,成為面向更廣泛受眾傳播中國紅色文化的有力窗口。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滄州市孤困兒童心理輔導志愿服務協會領導合影。胡云供圖
從革命圣地的虔誠尋訪到鄉村課堂的傾情奉獻,從關愛孤困兒童的溫暖守護到社區鄰里的創新分享,再到線上平臺的廣泛傳播,天津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紅韻視界”實踐團以語言為橋,以新媒體為翼,探索了紅色文化傳承的青春范式。團隊成員胡云表示,這段旅程是踐行“小我融入大我”的生動一課,未來將繼續深耕多語種傳播領域,讓紅色的聲音傳得更遠、更深、更廣,在新時代賡續紅色血脈、傳揚中國故事的征程上,“紅韻”不息,“視界”同頻。
通訊員 胡云 鄭安琪 姜立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