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步接觸至深入熟悉:中醫藥文化的沉浸式體驗?
該系列活動始終以“中藥為媒介”,使傳統文化從抽象概念轉變為具體可感的體驗。首堂課“拼出中藥新世界”中,孩子們分組拼湊胖大海、金銀花等藥材拼圖,并結合實物觀察,通過合作完成了對中藥的視覺認知;“中藥香泥DIY”活動則通過觸摸藥材粉末、嗅聞艾草與薄荷香氣,加深了孩子們對中藥的理解。后續課程中,“情緒中藥艾草錘”將艾草轉化為“可握持的情緒伴侶”,“中藥花草養身茶”讓枸杞、黃芪的味道融入日常生活,“中藥謎語大賽”則以趣味方式鞏固了藥材知識。從拼圖到茶飲,從香泥到艾草錘,孩子們對中藥的認知逐漸從“陌生名詞”轉變為“生活伙伴”。?最后一課的“幸福收集瓶”與“自制花露水”成為了文化體驗的完美收官。收集瓶中,孩子們不僅裝入了“拼拼圖時的爭執與和解”、“做香泥時的專注”等記憶便簽,還貼上了貫穿全程的藥材貼紙,成為連接首課至結課的“中藥時光膠囊”;花露水制作則延續了香泥、艾草錘中的金銀花、薄荷、艾草元素,使熟悉的藥香凝結為“可帶走的文化記憶”,完成了從“初識”到“珍藏”的完整閉環。?

從接納至成長:心理健康培育的潛移默化?
團隊始終將心理賦能融入活動細節,實現了“文化體驗”與“心靈滋養”的同步發展。首堂課的“時間膠囊”引導孩子們書寫成長寄語,埋下了對未來積極期待的種子;“守護星光”活動中,星星卡片上的同伴贊美增強了孩子們的歸屬感;“情緒天氣預報”通過“畫天氣”的方式讓情緒可視化,教會孩子們如何識別與調節負面情緒——這些設計將抽象的心理概念轉化為可操作的體驗。?最后一課的心理問卷復刻清晰展示了孩子們的成長軌跡。與首堂課的數據相比,班級近50%曾表現出輕度焦慮的孩子,本次情緒自評均為“輕松”;在“社交意愿”方面,主動參與小組互動的比例從55%提升至90%;更有孩子將課程體驗轉化為心理工具,在問卷中寫道:“難過時聞花露水(像香泥那樣安心)”、“看收集瓶想起大家幫我的樣子”。這種變化驗證了“五感體驗即心理療愈”的邏輯:艾草的香氣舒緩情緒,手作的成就感增強自信,同伴的互動培育社交勇氣。?“童心寄語”環節更凸顯了心靈成長的溫暖。孩子們寫道:“艾草錘是我的情緒小伙伴,不開心時就摸摸它”、“拼拼圖讓我知道,吵架了也能做好朋友”,字里行間既體現了對中藥的親近,也反映了對自我與他人的正面認知——這與“獨特的我”自畫像活動中建立的自信相得益彰,使心理健康的種子在文化浸潤中生根發芽。

以微光聚成火炬:文化傳承與心靈守護的雙向促進
?“藥韻微光”志愿團隊負責人指出,系列活動的核心在于“以中藥為橋梁”:讓孩子們在拼拼圖、做香泥、制花露水的過程中,不僅了解藥材的功效,更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溫暖;在畫情緒、寫寄語、傳善意的互動中,不僅學會管理情緒,更獲得了成長的力量。從首堂課的“初識”到結課的“親近”,從“不敢表達”到“主動分享”,孩子們的每一點變化,都是對“文化育人、心理潤心”理念的最佳詮釋。?

當孩子們懷抱著裝滿記憶的幸福收集瓶、噴灑著自制的中藥花露水離開時,他們帶走的不僅是手工藝品,更是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對情緒的掌控能力、對他人的善意——這正是“藥韻微光”的初衷:讓中醫藥文化的微光,照亮童心成長的每一步;讓心靈守護的溫暖,成為傳統文化傳承的持續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