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熬百載,下鄉促傳承
  近期,為了深入了解省級非遺趙家糝湯的傳承脈絡,南京財經大學“古運新聲”大運河口訴史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到達宿遷市皂河鎮趙家糝湯店對趙家糝湯的第五代傳承人趙培云進行了采訪。

  木炭與鐵鍋:熬煮時光的修行
  早上七點,趙家糝湯店中人流絡繹不絕,一股奇特且濃郁的香味飄散在空氣中。趙家糝湯第六代傳承人趙陽在廚房忙碌,開放的廚房可以看得清里面的一切動向,梯形的甑鍋上冒著滾滾熱氣,一旁擺著一籃子雞蛋和空碗,趙陽熟練的單手磕雞蛋進碗里,用筷子攪勻,再加入一大勺甑鍋里的湯,撒上胡椒粉和香菜再加一點醋,趙家糝湯就做好了。據趙陽分享,為了讓早起的人有湯喝,前一天晚上就已經熬好了湯,每天他還需要兩三點起床熬制糝湯,經過十多個小時的熬制,早上五點,來店中的人就可以喝上湯。聽說有人采訪,不一會兒,趙家糝湯第五代傳承人趙培云老爺子就來到了我們面前。老爺子精神抖擻的帶著我們去到他的家中,路上分享因為年齡漸長,店中的事情已經移交給兒子趙陽。
  說起趙家糝湯的發展現狀,傳承人趙培云表示會支持兒女對趙家糝湯進行改良,來適應當代年輕人的口味。“時代在前進,我們趙家糝湯也需要與時俱進。”他笑著說,“我是回族,這個糝湯也是民族美食。我希望小孩們如果有能力,可以全國連鎖,像那個蘭州拉面一樣,越開越好,甚至可以開到國外。”傳承人趙培云笑著,臉上的皺紋仿佛笑容的延申,眼睛里迸發著熠熠的神采。

  鄉土之根:一碗湯里的中國式傳承
  想深入了解糝湯的文化,在那之前得先清楚糝湯的制作過程。據傳承人趙陽分享,歷史上乾隆下江南時路過皂河鎮,喝趙家湯時覺湯鮮香味美,賜名糝湯,封為“天下第一湯”。糝湯的原料包括牛圓骨頭,黃牛肉,上等小麥,精選面粉,生姜,蔥,胡椒粉,醋,秘制中藥包。而其中最重要的過程,便是長達十四個小時的熬制。傳承人趙陽感慨的說到:“現在像糝湯這種長時間熬制的湯越來越少了,市面上的大部分是稀釋了的湯,沒有我們家湯用料實在,味道濃。”當問到與時俱進的問題時,傳承人趙培云表示,肯定想改良,想與時俱進,即使慢熬會與快節奏的社會有沖突,但是傳統不能忘。他停了一會說:“我還是想將傳統的慢熬的糝湯傳承下去,這是手藝的本。”
  當預制菜以效率之名席卷餐桌,趙家糝湯的甑鍋依然在凌晨兩點熬煮濃香。這鍋需要十四個小時熬制的濃湯,恰是慢食物對快節奏的一場溫柔抵抗——非遺的價值,從來不止于味道的本身。趙培云用幾十年的堅守證明:真正的非遺價值,是時間和心力的結晶。糝湯的“慢”,是等待牛骨膠原融化的生物時鐘,是手藝人感知火候的肌肉記憶,更是早市里人與人的溫度傳遞。當現代人用五分鐘沖泡“高湯膏”時,非遺糝湯用自己的“不合時宜”抗議著飲食的異化。或許慢食物的未來正在因為這種稀缺性而重新被定義為奢侈,讓快時代的人們在一碗湯里,嘗到機器無法復制的誠意。這口老鍋燃燒的何止是薪火?更是一個民族對生活美學的執著。

  圖為傳承人趙培云和兒子趙陽與“古運新聲”大運河口訴史團隊成員的合影。李寧供圖
  (通訊員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