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湖北大學“走近田野課堂”項目團隊赴貴州、寧夏,開展為期12天的三下鄉活動。團隊以創新鄉村初中語文教學為目標,用鄉土文學滋養學生心靈,引導他們發現家鄉之美,助力鄉土教育發展。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鄉土教育的關鍵是找到“扎根鄉土、適配鄉土”的路徑,讓教育內容與鄉村實際同頻,激活學生成長內驅力。此次實踐便以此為出發點,聚焦“扎根鄉土的語文學習”,讓教材鏈接鄉土、生活成為學習源泉,將抽象語文轉化為可感知的鄉土體驗。
團隊在兩地均開設“田野課堂”鄉土寫作課與閱讀課,課前還與當地老師溝通流程,確保教學契合學生生活認知。
鄉土寫作課 貴州組以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老舍《濟南的冬天》為例,從“扎根真實”“錘煉語言”入手,鼓勵學生從家鄉美食挖掘寫作素材;寧夏組結合西北特色,以《白楊禮贊》《安塞腰鼓》《故鄉的吃食》為引,從“抓住本質”“有感而發”引導學生觀察家鄉風物。課堂上,學生積極分享故事、順暢寫作,實現語文教學與鄉土文化的創新融合。

圖為同學們認真聽主講人講解寫作技巧(吳棋攝)
鄉土閱讀課 閱讀課同樣圍繞“扎根鄉土”,讓經典文本與當地生活共鳴。貴州組精選《社戲》《蘆花蕩》《回延安》及余秀華詩歌,引導學生從經典中提煉自身鄉土記憶;寧夏組以《安塞腰鼓》《秦腔》為依托,帶學生了解、創作“寧夏坐唱”,還通過鄉土文化與搖滾的融合,展現鄉土文化新活力,讓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

圖為主講人帶領同學們賞析《安塞腰鼓》(吳棋攝)
這樣的課程讓學生明白,不同地域的鄉土文字藏著相似的煙火氣與歸屬感,閱讀也變成了與家鄉的“對話”。
經驗總結 課后采訪中,師生普遍認可“田野課堂”。學生表示不僅學到讀寫技巧,更感受到鄉土文化魅力;貴陽二十七中徐校長肯定課堂的同時,建議“將課堂還原到真實情景,實現身臨其境的情景化教學”。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同學(劉雅青攝)
團隊圍繞語文教學創新制定實踐方案,通過多平臺分享獲得較高播放量。如今,學生作品中鄉土元素增多,他們對家鄉的表達欲與認同感不斷提升,正主動為家鄉和鄉土文化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