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民族情,共赴文化約:石榴同心·民族同行暑期社會實踐探尋回族文化的守正與創新
2025年8月16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石榴同心·民族同行”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西疃村,開展以“解碼回族文化密碼”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與回族居民深入交流,團隊旨在挖掘回族文化的豐富內涵與時代價值,搭建民族文化交流的橋梁,同時以實踐為載體,推動基層群眾對民族文化的認知深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力民族文化傳承與鄉村文化振興注入青春力量。

實踐互動階段,“紅石榴”志愿隊深入西疃村居民家中,主動與不同年齡段的回族居民展開交流。志愿隊利用提前準備的雙語交流素材,用漢語結合回族日常用語與村民對話,并通過圖文手冊、案例講解等形式,向村民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核心條例,重點說明非遺保護的意義與個人參與途徑。交流中,一位回族村民圍繞飲食文化與民族節日展開分享,結合家庭生活實際,向志愿隊介紹回族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理念:“傳統飲食講究食材新鮮、制作規范,從采購、加工到烹飪,每一個環節都遵循祖輩傳下的生活規范,這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堅守,也是生活智慧的體現。”該村民還提及優秀民族節日的習俗,如節日期間走親訪友、分享美食的傳統,并端出家庭自制的傳統美食“油香”,供志愿者品嘗。

在與村民的深入訪談中,志愿者發現當地部分傳統手工藝的傳承面臨著現實挑戰。當地許多傳統手工藝因學習周期長、經濟回報慢難以吸引年輕人,加上現代生活方式的沖擊,非遺技藝如回族武術等面臨失傳風險。與此同時,外界對回族文化的認知仍較多停留在飲食層面,對其民俗內涵、節日文化等了解不足。
針對這些問題,西疃村已形成一套初步的應對方案。據當地人介紹,村里依托當地文化資源,設立非遺技藝培訓班,邀請村內掌握銅器鍛造、回族武術的老一輩傳承人擔任講師,每周固定開課,同時為參與學習的村民提供一定的生活補貼,以此降低學習成本,吸引年輕人參與。更具代表性的是回族青年馬曉燕的實踐:此前在城市從事新媒體工作,2024年主動辭去工作返回西疃村,專注于回族傳統婚禮文化與節日習俗的挖掘與推廣。通過走訪村內老人,系統記錄婚禮儀式的流程細節、服飾特點與文化寓意,拍攝成系列短視頻發布于社交平臺。目前賬號已積累數萬粉絲,不僅讓更多人了解回族優秀傳統文化,還帶動村內3名青年加入文化傳播隊伍,為傳統民俗注入現代傳播活力。

這次實踐不僅是一次文化的探尋,更是一場關于傳承與創新的實踐記錄。文化傳承需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中延續發展,既保留文化根本,又結合時代需求創新傳播方式,力爭民族文化能跨越時空,持續生長,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