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國職“智繪鄉驛 青鏈鄉旅”實踐團:利用數字力量 助力鄉村振興
為深入學習貫徹鄉村振興戰略精神,推動數字賦能鄉村文旅發展與文化傳播,提升大學生投身鄉村振興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與創造力,師生們將目光投向廣袤鄉野,以腳步丈量發展脈絡。2025年7月,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智繪鄉驛·青鏈鄉旅”社會實踐團隊奔赴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石井街道,深入蔡家坡、栗園坡、站馬、阿姑泉及下莊五個村落。團隊以“數字文旅”創新模式為核心,圍繞資源調研、全景采集、后期制作與手繪、宣傳推廣四大環節,開展了一場集走訪、拍攝、創作、傳播為一體的大學生實踐活動,用科技與創意為鄉村振興注入青年力量。
深入調研,繪制鄉村資源圖譜
在赴鄉村開展現場工作的前期準備階段,團隊開展了大量基礎研究,并系統梳理了新聞報道、政府公示、地方志與相關文獻等資料,初步建立起村情資料庫。團隊同時制定了詳細的調研問卷與采訪大綱,明確將采訪四類重點人群——村干部、本地居民、返鄉青年與游客代表,以確保信息采集的全面性。
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分組行動,與村干部面對面交流村莊規劃與產業發展思路,向本地居民探訪鄉村歷史與民俗文化,聆聽返鄉青年的創業故事和鄉村產業經營者的經營歷程,收集游客對文旅體驗的真實反饋。與此同時,成員們利用拍照、錄音與筆記的方式完整記錄一手資料,并對各類文化資源、自然景觀、產業形態進行現場勘察與定位,調研成果形成了詳細的鄉村資源清單,并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礎上,制定了數字化表達方案,為后續拍攝與制作提供了精準參考。
數字助力,打造全景導覽
基于對前期成果的統籌,團隊確立了“圖文導覽 + 全景地圖 + 視頻傳播”的多維呈現思路,進行系統化地拍攝。團隊將無人機航拍、全景相機拍攝與腳本化分鏡相結合,合理安排機位與鏡頭順序,反復打磨、精益求精,確保影像的完整性與觀賞性。
在蔡家坡村,攝制組圍繞美術展館、特色餐飲等代表性場景進行精準拍攝;在栗園坡村,聚焦知青樓等富有歷史溫度的地標;在站馬村,則深入茶社與田園,記錄農文旅融合的生動景象。整個拍攝過程不僅捕捉自然風光與文化地標,更凝聚了非遺技藝、鄉村記憶等人文溫度。通過全景畫面、地圖標記和風土人情結合的方式,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數字化導覽,也讓村民的家鄉記憶通過影像被更多人看見。
后期制作,呈現數字成果
圍繞鄉村文化旅游資源,實踐活動通過深度整合航拍影像、地面全景與高質量照片,完成重點區域的全景數字化制作,并在全景導覽中嵌入消費推薦及、用戶評價等互動功能,以此完成鄉村旅游的便捷性和體驗感。
在內容設計方面,團隊繪制資源點圖標和原創鄉村文旅手繪地圖,融合手繪、攝影作品與地圖標注功能,提升視覺識別度與導覽便捷性。此外,團隊注重挖掘文旅資源背后的歷史與情感價值,將村莊記憶、民俗故事與時代變遷融入內容體系,結合航拍全景、地面影像、語音導覽與電子地圖等多媒體形式,打造具備深度體驗感的數字窗口。此外,團隊還嵌入了導航指引、消費推薦及大眾點評等多項互動功能,方便游客規劃路線、選擇服務并獲取真實反饋,極大豐富了數字導覽的實用性和體驗感。讓遠方觀眾也能“沉浸式”感受鄉村之美,提升鄉村文化傳播的廣度與溫度。
持續深耕,拓展家鄉實踐
集中實踐結束后,團隊成員返回家鄉,繼續踐行數字化文旅助力鄉村振興的理念。他們拍攝本地的自然風光、人文地標與民俗特色,策劃專屬的數字全景地圖與宣傳視頻,致力于實現數字文旅助力鄉村振興的延伸與擴展。
這些行動不僅實現了“實踐成果向家鄉輻射”的目標,也進一步構建了“人人參與、處處傳播”的共享式鄉村振興路徑。團隊成員表示,未來將繼續擴展數字文旅內容庫,推動實踐成果長期化運營,打造一個可持續、可推廣的鄉村數字傳播樣板。
青年力量,助力鄉村振興
“智繪鄉驛·青鏈鄉旅”團隊以數字技術為載體、以青年創意為驅動,在探索鄉村旅游數字化表達路徑中,實現了科技、人文與地方實踐的有機融合。團隊師生用腳步丈量田野,以影像記錄鄉村,以藝術描繪鄉村,在一幀幀畫面中呈現鄉村魅力,在一次次實踐中回應時代呼喚。
此次社會實踐不僅錘煉了團隊成員的專業能力與社會責任感,也為鄉村地區的文旅宣傳提供了創新模式。未來,團隊將持續聚焦鄉村文旅數字化轉型與傳播創新,以“智繪”賦能鄉村,以“青鏈”連接城鄉,讓更多人看見中國鄉村的美麗圖景與發展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