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抗戰爆發八十八周年之際,我校“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一行赴山東棗莊臺兒莊區,圍繞“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賦能鄉村振興”主題,開展了為期三天的深度調研與社會實踐。通過實地參觀、專業講解、現場體驗與多方訪談,團隊系統考察了臺兒莊大戰遺址的保護與開發現狀,并結合青年視角為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建言獻策。

一、重返歷史現場,沉浸體悟抗戰精神
臺兒莊大戰是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首場重大勝利,極大振奮了民族抗戰士氣。團隊首先來到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在莊嚴的歷史氛圍中,通過千余幅珍貴圖片、數百件實物展品以及動態沙盤、光影還原等現代布展方式,全面回顧了戰役全過程。特邀講解員生動講述了戰役中池峰城師長“斷橋明志”、敢死隊夜襲日軍等震撼事跡,再現了當年“無墻不飲彈,無土不沃血”的慘烈巷戰與肉搏戰,令同學們深受觸動。

隨后,團隊走進臺兒莊大戰遺址公園?,F存彈孔墻、舊火車站遺址、殘存民居等戰爭痕跡真實可見。觸摸墻體上密集的彈孔,同學們仿佛穿越回那個血與火的春天,深刻體會到抗戰的艱苦卓絕和和平的來之不易。“歷史不在書中,而在這些真實的遺存里”,一位隊員在實踐手記中這樣寫道。

二、聚焦保護與開發,總結“紅古融合”新模式
團隊重點調研了臺兒莊大戰紀念場域的運營管理模式與社會經濟效益。目前,紀念館內部展陳科技感強、敘事脈絡清晰,專業講解服務優質,年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遺址公園注重原真性保護與生態維護,與復建的臺兒莊古城相互呼應,形成“以紅帶古、以古襯紅”的文旅格局。
當地依托“大戰故地·江北水鄉”雙品牌,積極推動紅色旅游與古城文化、運河文化深度融合,開發了多條主題旅游線路,有效帶動餐飲、住宿、交通和文創產業發展。團隊訪談多位本地商戶和居民,了解到紅色文旅切實增加了就業機會和經濟收入,為老區注入了新活力。
三、建言紅色賦能,探索振興新路徑

基于實地觀察和集體研討,團隊從青年視角出發,提出多項發展建議:
1. 推動內容提質與形式創新,加強對平民口述史、戰役國際影響等深度挖掘,引入VR/AR、沉浸式劇目等體驗項目,增強對年輕群體的吸引力;
2. 強化區域協同,聯合周邊紅色文化、鄉村生態、民俗非遺等資源,共同打造魯南蘇北“紅色文化走廊”;
3. 拓展“紅色+研學、培訓、文創、生態農業”等融合業態,開發戰史繪本、英雄人物盲盒、主題農品等衍生品,打造可持續IP產業鏈;
4. 加強校地合作,共建實習基地,定向培養策劃、運營、解說等方面的專業人才。
四、砥礪青年擔當,踐行強國有我使命
此次實踐不僅是一堂行走的愛國主義思政課,更是一次深刻的國情教育。隊員們表示,通過這次活動,更加堅定了傳承紅色基因、服務鄉村振興的信念。“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將臺兒莊精神帶回校園、融入學習,未來以實際行動參與地方建設,把青春書寫在祖國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