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擎星火志,航拓振興途” 實踐隊聚焦鄉村振興與愛心傳遞雙重主題,先后走進東北空管局黑龍江分局、黑龍江省友誼縣東建鄉、北大荒農機博覽園、科創中心等地,以民航視角破題助農難題,用青春行動傳遞溫暖力量。
東北空管局黑龍江分局:汲取定點幫扶 “金鑰匙”  實踐隊首站前往東北空管局黑龍江分局,與分局團總支、工會工作人員深入交流,系統學習其定點幫扶新疆和田地區的寶貴經驗。從跨區域資源對接機制到助農支教的精準落地,從產銷渠道搭建到民生問題破解,分局在幫扶工作中展現的統籌思維與務實舉措,為實踐隊后續開展友誼縣助農工作提供了清晰思路與方法借鑒,也讓隊員們對 “民航賦能鄉村” 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友誼博物館:溯源歷史讀懂 “友誼” 內涵  實踐隊走進友誼博物館,在文物陳列與史料記載中探尋當地發展的歷史脈絡,重點了解到友誼農場 “紀念中蘇友誼” 的名稱由來。從早期中蘇農業技術交流的珍貴實物,到如今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博物館內的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這片土地的奮斗記憶與合作基因。這份跨越時空的 “友誼” 傳承,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鄉村發展不僅需要技術與資源的賦能,更需要文化根脈的滋養,為后續實踐注入了深厚的歷史底蘊。
友誼縣東建鄉:對話榜樣摸清發展 “底數”  在友誼縣東建鄉,實踐隊專程走訪 “中國好人” 鄭立女士,聽她講述扎根鄉村一線、助力農業發展的奮斗歷程。鄭立女士在農戶幫扶、技術推廣中的實踐經驗,讓隊員們對鄉村發展的實際需求有了更鮮活的理解。隨后,隊員們與當地鄉村干部展開座談,重點圍繞農產品產銷壁壘展開深入探討,詳細掌握了當地農產 “出村進城” 過程中面臨的渠道狹窄、信息不對稱等核心痛點,為后續精準施策奠定基礎。
 萬畝良田稻田畫:定格農耕魅力找準破題方向  穿行于友誼縣萬畝良田之間,稻田畫以稻為筆、以田為卷勾勒出的鄉村圖景,讓實踐隊直觀感受農業與文化融合的獨特活力。結合此前與干部、農戶的交流及博物館中的歷史感悟,隊員們站在田間地頭進一步梳理思路,明確了 “以技術破壁壘、以文化賦新能” 的助農路徑。這片孕育希望的黑土地,成為隊員們將民航技術與鄉村需求對接的 “實踐現場”。
北大荒農機博覽園:觸摸現代化農業 “脈搏”  在北大荒農機博覽園,從傳統耕作農具到現代智能農機的陳列展示,完整呈現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迭代升級。隊員們仔細觀摩各類農機設備的功能與應用,深刻認識到機械化、智能化對農業提質增效的關鍵作用。這一發現與民航領域的技術優勢形成呼應,為后續引入無人機、衛星定位等技術提供了實踐參照。
友誼縣北大荒科創中心:見證科技為農業賦能  實踐隊走進友誼縣北大荒科創中心,實地感受“用科技為農業插上翅膀”的生動場景。中心內,一系列圍繞農業現代化的技術成果集中展示,從智能監測設備實時捕捉土壤墑情、作物生長數據,到數字化管理平臺精準調控種植流程,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讓隊員們眼前一亮。 
 
  尤其在黑土維護展區,隊員們詳細了解了可持續發展的黑土保護工程。通過秸稈還田、輪作休耕、生物改良等技術手段,當地不僅實現了黑土肥力的有效提升,還構建起“用地與養地結合”的生態農業模式,為保障糧食安全、推動農業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這些技術實踐與民航領域追求的高效、精準、綠色理念高度契合,進一步拓寬了隊員們將民航技術與鄉村農業需求結合的思路。
 友誼初中:以史為引講透 “民航農脈”  實踐隊走進友誼初中開展主題宣講,以《長安的荔枝》中荔枝從嶺南運往長安的艱辛歷程為切入點,對比古今農產品運輸的差異:古代 “一騎紅塵妃子笑” 的代價,到如今借助民航物流、無人機配送、衛星定位等技術,黑土地的稻穗能快速新鮮送達全國。隊員們用生動案例講解民航技術如何打破時空限制、賦能農業發展,讓同學們直觀理解 “民航 + 農業” 的緊密聯系,更激發了青少年關注家鄉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熱情。 
 天津順心養老院:手工傳情續寫溫暖篇章  實踐隊回到天津市,探訪順心養老院,開展 “指上生花” 手工陪伴活動。隊員們與老人促膝談心,手把手指導老人們完成手工作品,用耐心與溫情豐富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指尖的協作與暖心的交流,讓愛心在互動中傳遞,為本次實踐增添了濃厚的人文溫度。
 精準施策:以民航技術架起振興橋梁  針對調研發現的產銷難題,實踐隊結合民航技術優勢已初步形成解決方案:計劃引入無人機開展農田巡檢,助力精準種植與病蟲害防治;借助衛星定位技術優化農產品運輸路線,提升物流效率;搭建線上產銷平臺,打破地域限制。一系列舉措將 “民航基因” 深度融入鄉村發展,讓技術紅利轉化為助農實效。
青春坐標錨定時代使命,民航力量賦能共富征程  從東北空管局的經驗汲取到黑土田間的躬身調研,從博物館中的歷史溯源到校園里的知識傳遞,再到養老院中的溫情守護,實踐隊的足跡勾勒出民航青年扎根大地、服務民生的責任圖景。此次實踐不僅是一次 “接地氣、解難題” 的行動實踐,更印證了一個深刻命題 —— 鄉村振興從來不是單一領域的 “獨角戲”,而是跨行業、跨地域、跨代際的 “協同曲”。
  民航作為連接時空的紐帶,其技術優勢與資源稟賦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有著無限可能:無人機掠過田壟,是科技對農耕的賦能;衛星定位指引物流,是速度對距離的跨越;“彩繪專機” 傳遞故事,是文化對價值的提升。而友誼農場承載的中蘇友誼基因,更讓 “協同發展” 有了歷史注腳 —— 從國際間的技術交流到如今跨行業的資源整合,合作與創新始終是鄉村進步的核心動力。
   青年一代的主動擔當,讓這份力量有了鮮活的表達:他們以鄭立女士為榜樣,讀懂堅守的意義;以《長安的荔枝》為紐帶,傳遞技術的價值;以博物館的歷史為根基,凝聚文化的力量。未來,當更多民航技術扎根鄉村沃土,當更多青年力量投身振興實踐,鄉村振興必將迎來 “技術賦能、文化鑄魂、愛心聚力” 的嶄新局面。而 “航拓振興途” 的實踐初心,也將在一次次躬身實干中,書寫成新時代青年與鄉村共成長、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動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