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合肥思語兒童康復中心的那一刻,陽光正透過落地窗斜斜地灑進來,在淡藍色的地板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由學前教育、音樂表演和應用心理學三個專業組成的實踐團隊,帶著精心設計的活動方案,開啟了為期三天的"三下鄉"社會實踐之旅。
圖為三下鄉成員集體合照。徐婷婷供圖
學前教育專業的同學們帶來了妙趣橫生的折紙藝術課堂。彩色卡紙在孩子們稚嫩的手中漸漸變成活靈活現的小兔子、溫馨的小房子。這讓我深切體會到,特殊兒童的成長就像一場精妙的折紙藝術,需要教育者以專業和耐心為引導,更需要給予他們充分綻放自我的勇氣與空間。
圖為三下鄉成員教小朋友折紙。吳茗怡供圖
音樂教室里,清脆的音色與童真的歌聲交織在一起。音樂表演專業的同學們用簡單明快的兒歌帶動著課堂氛圍,孩子們或拍手或跺腳,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回應著節奏。最令人難忘的是那個總是躲在角落的自閉癥女孩,在《小星星》的旋律中,她第一次主動舉起手臂輕輕搖晃,那一刻,音樂仿佛化作了一座無形的橋梁,讓我們得以窺見她豐富的內心世界。
圖為三下鄉成員帶小朋友上音樂課。吳茗怡供圖
心理沙盤室則展現著另一種神奇。應用心理學的同學們靜靜地觀察著孩子們用沙具構筑的奇妙世界。一個言語障礙的小男孩在沙盤中央整齊地排列著小汽車,又在四周堆起連綿的沙山,他用含糊卻堅定的聲音告訴我們:"這是...大家一起...回家。"這些無聲的表達,讓我們學會了用更細膩的方式解讀特殊兒童的內心語言。
圖為團隊成員進行心理沙盤課程。徐婷婷供圖
這三天,我見證了孩子們的成長。我忽然明白,"三下鄉"實踐從來不是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是一場雙向的心靈對話——我們用專業知識為孩子們開啟認知世界的窗口,他們卻以最純粹的真誠,教會我們教育的真諦在于用愛澆灌每一個獨特的生命。這段經歷,注定會成為我們教育生涯中最珍貴的啟蒙課。(通訊員 徐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