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蟬鳴漸起,麥浪翻涌。一支名為“兩把刷子”的青春隊伍帶著畫筆和夢想,走進惠州市惠陽區上角村,開啟了一場藝術與鄉村的“雙向奔赴”。2025年7月7日至10日,惠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的7名學子在高若晴、黃燕進、孫新三位老師的指導下,用墻繪藝術為古村換新裝,以青春智慧助力鄉村振興。
初識古村:斑駁墻面亟待“美顏”
初到上角村,實踐隊員們在村委帶領下穿梭于古村街巷,追溯村落悠久歷史,聆聽文化脈絡。“當時看到村里大量老舊民居墻面斑駁破損、色彩雜亂,與周邊優美的自然風光形成鮮明對比,我們就下定決心要幫村子‘美顏’。”隊員梁悅回憶道。
在深入了解當地文化特色后,團隊決定以“七彩共富田園路”為主題,將客家文化、農耕文化、釀酒文化等元素融入墻繪設計。隊員們反復研磨畫稿、勾勒底稿、調配顏料,常常忙碌到深夜。“我們要讓每一面墻都講述一個屬于上角村的故事。”隊長張曉淇說。

此圖為隊員執筆繪夢的動人風景 陳怡萍供圖
妙筆生花:藝術賦能鄉村煥新顏
實踐期間,隊員們每天清晨6點就開始工作,直至日落時分。七月的天氣變幻莫測,團隊剛剛慶幸避開了午后的烈日,轉眼間就又面臨著暴雨的考驗。“我們剛剛完成一面墻繪,天邊就烏云密密,大家趕緊搶收工具,在暴雨中狂奔回住處。”隊員吳善湞笑著說,“雖然辛苦,但每當看到村民駐足欣賞時臉上的笑容,就覺得一切值得。”
畫筆揮舞間,總能吸引不少村民駐足。他們或戴著斗笠,或抱著孩子,即使步履匆匆,仍然饒有興致地駐足端詳著逐漸成型的畫作,與隊員們嘮起家常,不時發出“畫得真靚!”的交口稱贊。陳怡萍一邊調色一邊說,“這種被認可的感覺,比任何獎勵都珍貴。”

此為隊員對過往村民進行采訪 陳怡萍供圖
多維推廣:小村莊變身“網紅打卡地”
除墻繪外,團隊還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宣傳推廣上角村。通過小紅書、抖音、微信視頻號等渠道發布墻繪創作過程及成果,目前累計播放量已突破26000+。“我們希望通過年輕人的視角,讓更多人發現上角村的美。”負責視頻剪輯的李悅表示。
團隊還根據鄉村特色設計了一系列文創產品,包括打卡棒、雙層明信片等,將當地文化通過創新形式進行可視化傳承發展。“這些文創產品不僅能夠宣傳上角村,還能為村民帶來實際收益。”指導老師高若晴介紹道。

此為新媒體宣傳數據及網友正能量留言 張曉淇供圖
青春答卷:用專業所學服務社會需求
四天的實踐短暫卻充實,隊員們用畫筆為上角村打造了一張獨具特色的文旅新名片。“這次實踐讓我們真正體會到藝術的價值不僅在于美,更在于服務社會、服務人民。”蔡爍東感慨道。
惠州學院始終鼓勵學子將專業所學與社會需求相結合,而“兩把刷子”隊伍的實踐,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踐行。對于青年學子而言,這既是走出象牙塔、觸摸社會肌理的“必修課”,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
未來,隊員們將繼續帶著飽滿的熱情,以實干點亮希望,讓青春在服務基層的實踐中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

此為部分隊員合影 陳怡萍供圖 (通訊員:陳怡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