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以青年之量助推非遺活態傳承。2025年暑期,煙臺職業學院“青助繁花”傳承傳統文化實踐團赴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市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實踐團通過實地調研、技藝研習、傳承人對話等路徑,深入觸摸文化脈絡。
尋秧歌根脈,承百年古韻實踐團首站走進海陽市博物館探尋秧歌的“前世今生”,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秧歌服裝、隊列形式等變化,了解這項非遺隨時代變遷的過程。隨后,成員協助海陽市文化館的工作人員錄入海陽大秧歌第九批縣級傳承人紙質信息。以數字化手段將傳承人的表演生平、技藝特點等資料永久留存,為非遺保護筑牢“數字底座”。
圖為實踐團深入海陽市博物館了解秧歌發展歷史。
中青校媒記者 張博斌/攝
實踐團于館內對話秧歌傳承人姜洪力與樓玉蓉,作為搭檔三十余年的夫妻,樓玉蓉在丈夫姜洪力的影響下,開始熱愛演繹狐貍精樣式中的王大娘,如今秧歌藝術已深深融入他們的生活——為鉆磨角色王大娘的一個眼神如何嫵媚地拋出,老兩口能像討論家常便飯一樣,你一言我一語地“較真”到凌晨兩點,秧歌將兩人的生活編織成與傳承共生的模樣。
圖為實踐團成員祝嘉兵尋訪傳承人姜洪力。
中青校媒記者 張博斌/攝
“小嫚”是海陽大秧歌中極具特色的角色,其靈動的身段、嬌羞的神態,蘊含膠東地區獨特的民俗風情。實踐團在從事秧歌文化工作36年的紀文清指導下學習秧歌經典動作“十字步”,一同錄制小嫚角色教程。從腳步的輕點到手腕的翻轉,從眼神的流轉到面部表情的拿捏,無一不細致講解。成員則通過多方位錄制,精準捕捉每一個動作細節,并用文字記錄下關鍵要領。
圖為實踐團成員跟隨紀文清學習小嫚“十字步”。
中青校媒記者 張博斌/攝
實踐團步入環宇秧歌傳習基地,尋訪到專攻樂大夫的鞠進東、鞠明東、刁永清。在交流中了解到,從老一輩傳承人鞠洪鈞到鞠進東、鞠明東,再到刁永清,秧歌接力傳承已近百年,這份傳承的背后,是他們對秧歌刻在骨子里的熱愛,造就了這種生生不息的傳承脈絡。
探文創融合,煥非遺新彩 “傳播得先懂年輕人的語言”。海陽市天寧藝術中心的手藝人范紹寧提到秧歌文創靈感主要來源于原汁原味的秧歌文化,也要順從時代潮流發展,符合年輕人的審美愛好,讓非遺文創年輕化、潮流化、破圈化。
圖為實踐團與手工藝人范紹寧探討秧歌發展新方向。
中青校媒記者 張博斌/攝
悟陶藝智慧,傳古老技藝海陽土陶歷經數百年,其制作技巧更是被譽為“泥與火的藝術”。實踐團前往方圓街道遲家村尋訪土陶傳承人高國,在古樸的土窯作坊里,高國向成員們展示陶器制作的全過程:從取土、和泥、制坯,到入窯燒制,每一步都凝聚著古老的智慧。實踐團成員在傾聽的同時記錄制陶技藝,于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青助繁花”傳承傳統文化實踐團深知文化傳承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前行。未來,實踐團將把海陽學習所獲,轉化為更具落地性的傳承舉措,舉辦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用年輕人的方式講好非遺故事,讓文化瑰寶在代際傳遞中綻放更絢麗的光彩。(中青校媒記者 胡雨晴 潘康 張博斌)
學校:煙臺職業學院
團隊:“青助繁花”傳承傳統文化實踐團
文章作者:胡雨晴 潘康
攝影人員名字:張博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