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萬工程進行時:暨南學子深入梅州清涼山 以“融媒+”助力西陽茶文化破圈
為深入貫徹落實廣東省“百千萬工程”決策部署,賦能鄉村產業振興與文化傳承,2025年8月27日至31日,暨南大學國際商學院“梅影茶蹤”突擊隊8名隊員在指導老師帶領下,赴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開展了以“融媒賦能西陽鎮茶文旅一體化發展”為主題的“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依托專業優勢,通過實地調研、企業訪談、非遺體驗、文創開發與融媒體傳播等多種形式,全面助力西陽茶文化推廣與產業振興,探索以文旅融合拓寬茶葉銷售渠道、吸引年輕群體、傳播客家茶文化的有效路徑。
一、深入產業一線,體悟茶韻匠心,開展融媒體助農傳播
團隊首站抵達西陽鎮清涼山茶葉生產基地,在蘇記祥實業公司負責人的介紹中,系統了解了當地茶產業五百余年種植歷史及“公司+基地+農戶”的現代化經營模式。隊員們沉浸式參與茶葉采摘、手工炒制、烘焙等全流程,親身體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炒綠”的傳統技藝,深刻認識到標準化生產與品牌化運營對提升茶葉附加值的重要性。
為擴大清涼山茶品牌影響力,實踐團充分發揮新媒體傳播優勢,在視頻號平臺開展客家炒綠制作非遺直播。直播實時展示手工制茶技藝,講解茶文化背景,互動解答茶葉品鑒問題,累計觀看人數556人,獲贊1.1萬次,有效提升了品牌曝光度和受眾參與感。團隊還協助企業策劃短視頻內容,計劃于小紅書、抖音等多平臺發布,以輕量化、年輕化的語態傳播茶文化,初步構建“線上引流、線下體驗”的茶旅營銷模式。
二、聚焦痛點難點,提出茶旅融合方案,推動文創IP落地
團隊先后走訪梅州憶清涼農旅公司、西陽山水文旅有限公司等本地企業,通過與管理層、市場部負責人的深度訪談,梳理出西陽茶產業當前面臨的核心問題:品牌識別度不足、對年輕消費群體吸引力較弱、文旅融合層次較淺、銷售渠道單一等。
針對這些問題,團隊結合商科專業背景,提出以“文創+融媒”雙輪驅動茶文旅融合發展。在文創方面,團隊為西陽鎮量身策劃了 “茶寶寶”IP系列周邊產品開發(文創茶包、茶寵、旅游紀念品等)及主題文旅路線設計,強調情感化、故事化表達,契合Z世代審美與消費習慣。在融媒推廣方面,團隊建議整合小紅書、B站、抖音等平臺資源,構建“文化傳播—品牌塑造—產品銷售”閉環,通過短視頻、Vlog、圖文筆記等多種形式持續輸出優質內容,實現從“引流”到“轉化”的跨越。
三、傳承非遺技藝,弘揚客家茶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團隊在慕山青職業培訓學校深入學習客家茶藝,體驗炒綠沖泡十二式,理解“和、敬、儉、真”的茶道精神;在客天下文化體驗區親手制作擂茶,感知客家飲食文化的深厚底蘊。這些體驗不僅讓隊員掌握了傳統技藝,更深刻體會到茶作為客家文化載體,所具有的凝聚情感、傳遞禮儀、溝通中外的重要價值。
團隊還專程赴中國客家博物館調研,溯源客家民系遷徙、奮斗及茶文化外傳的歷史,特別是客家僑胞將炒綠帶至海外的歷程。作為僑校學子,隊員們更加堅定了以“茶”為橋、以融媒為媒介,向世界講述客家故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四、總結實踐成果,明確未來方向,建立長效服務機制
在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突擊隊本次活動實現了多項預期成果:一是通過融媒體直播與內容分發,顯著提升西陽茶葉品牌知名度;二是完成“茶寶寶”衍生文創產品初步設計方案,為地方文旅融合提供創新思路;三是通過深入調研和與企業、政府多方座談,撰寫并提供茶文旅融合發展方案;四是在多個新媒體平臺建立傳播矩陣,持續發布優質內容,助力西陽茶文化破圈傳播。
實踐團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既要依托特色資源夯實產業基礎,也要借助文化創意和數字傳播提升吸引力和競爭力。未來,團隊將繼續保持與西陽鎮的合作關系,推動“茶寶寶”IP落地與產品化,協助企業拓展線上銷售渠道,持續運營新媒體賬號,并定期回訪評估實施效果,真正實現“讓年輕人愛上客家茶,讓世界品味客家情”的愿景。
此次實踐活動錘煉了隊員們的實踐能力與社會責任感,彰顯了暨南學子弘揚文化、服務鄉村的使命擔當。團隊將繼續依托學校僑校特色和商學院資源,為西陽茶產業振興和梅州鄉村振興持續注入青春智慧與力量。
實踐團隊信息:
團隊名稱:暨南大學“梅影茶蹤”百千萬工程突擊隊
指導老師:孟朗、尹港港、蘇曉艷
團隊成員:陶鏝祁、董怡婷、武之彤、李荷娜、龍沐儀、黃旭、堯宇暄、熊海林
實踐地點: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
實踐時間:2025年8月27日–8月31日
支持單位:共青團梅州市梅江區西陽鎮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