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繪”新農實踐團走訪上海六大農業基地,探索數字賦能新路徑 在上海的盛夏時節,當驕陽灑滿申城大地,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滬"繪"新農實踐團的師生們頂著烈日,深入上海市多個涉農區,開展為期一個多月的實地調研活動。
六大基地各具特色,展現數字農業多元路徑 郵佳生態園聚焦工廠化蝴蝶蘭的標準化生產,通過組培克隆技術和第三代地源熱泵技術,實現生產周期完全可控。物聯網監控系統使能耗降低30%,智能銷售平臺大幅減少70%人工對賬成本。
(圖為實踐團與郵佳生態園負責人楊總合影)
在萬祥鎮新建村,實踐團見證了"數字田園,直播小鎮"的蓬勃發展。該村通過開展4期直播訓練營,培育了一批掌握電商技能的新農人,同時建設無人農場,應用北斗導航拖拉機實現厘米級精耕播種,大幅提升土地利用率。
(圖為實踐團在新建村黨群服務中心前合影)
腰路村清美基地采用"校企社政農"的蔬菜產業聯合體模式,構建多元的勞動者群體,推動傳統農民向技術型農民轉型。數字農業管控平臺和自動化控制設備實現了蔬菜生產的智能化、綠色化。
(圖為實踐團在清美基地數字大屏前合影)
辛江智慧農業以"保護土地微生物、全程無農藥化肥"為核心目標,打造"濕土生態"種植環境,產出農產品以"口感提升、新鮮度高、生態安全"為差異化優勢,形成高端農產品定位。
(圖為辛江智慧農業負責人帶實踐團參觀智慧大棚)
嘉定區數字化無人農場實現了智能裝備體系全覆蓋,配備50余臺智能農機,基于RedCap技術的視頻AI分析系統實現農機狀態實時監控,人力成本降低55%以上,燃油成本降低15%。
馬陸健康葡萄園則展現了傳統種植模式面臨的挑戰,種植戶平均年齡55歲以上,數智化設備欠缺,生產效率有待提升。
(圖馬路健康葡萄園負責人向實踐團講解園區內設施)
發現問題與挑戰,探索解決路徑 通過深入調研,實踐團發現當前上海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面臨多重挑戰:社會認知偏差導致青年人普遍不愿意務農;缺乏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政策補貼存在滯后性與條件性;技術研發者與農業生產者脫節;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信息差。
因此,滬繪“新”農實踐團此次調研的目的不僅是調查上海市智慧農業的現狀,更是在于搭建起連接產學研用的橋梁,為上海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青年智慧。把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轉化為具體解決方案,把各基地的創新實踐提煉為可推廣模式,既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也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實操指南,同時培養更多知農愛農的青年人才,為鄉村振興注入持續動能。
青年力量賦能鄉村振興 滬"繪"新農實踐團由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跨專業學生組成,充分發揮青年團隊新媒體優勢,通過微信公眾號、小紅書、短視頻等形式可視化調研成果,提高項目影響力。團隊成員表示,將通過多案例對比分析,構建可推廣、可復制的發展路徑,為上海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此次調研活動不僅加深了大學生對農業現代化的理解,也為上海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青年視角和智慧支持。實踐團將繼續深入分析調研數據,形成高質量調研報告,為推動上海鄉村數智技術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學術支持和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