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絲繞歲月,匠心織新章:西安理工大學學子開展漢中藤編非遺傳承與創新實踐調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為深入貫徹落實這一重要指示精神,2025年7月3日,西安理工大學“承韻守正?三藝煥新”非遺實踐小隊前往陜西良順匠心實業有限公司,以“探尋藤編技藝傳承脈絡,助力非遺文化創新發展”為目標,開展沉浸式調研活動,實地考察漢中藤編這一傳統非遺技藝的歷史傳承與當代發展新路徑。
一、溯源傳承:聆聽四代匠人書寫的藤編發展篇章
在企業展廳的發展歷程展示區,實踐小隊通過講解介紹與史料陳列,系統梳理了漢中藤編的傳承脈絡。20世紀70年代,創始人陳太坤懷揣對藤編技藝的熱愛,帶著手工藤編制品走村入戶,不僅推廣藤編日用品,更將基礎技藝傳授給鄉鄰,為藤編技藝的普及奠定基礎;20世紀80年代末,傳承人陳良順創辦家庭藤編工坊,吸納40余戶農戶參與生產,開啟藤編技藝規模化傳承的序幕;如今,企業已構建起“藤材種植—技藝加工—電商銷售”一體化產業鏈,帶動2600余戶農戶通過藤編實現增收,形成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實踐小隊成員通過聆聽這段跨越半個世紀的傳承故事,深刻認識到四代匠人堅守的不僅是藤編技藝的延續,更是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責任擔當。
二、探訪工坊:體悟傳統編織技藝中的匠心堅守
走進藤編生產車間,實踐小隊成員近距離觀察藤編制作全過程。老匠人端坐工作臺前,手持篾刀精準裁切藤材,將堅硬的藤條分割為粗細均勻、柔韌適度的篾絲;隨后,憑借嫻熟的手法穿梭編織,原本零散的藤絲在指尖翻飛間,逐漸勾勒出藤椅的流暢弧度、藤筐的精致紋路。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漢中藤編技藝有著嚴格的標準,從藤材篩選需分辨紋理粗細,到破篾環節要精準區分經緯方向,再到編織過程中需嚴格把控疏密程度,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匠人的經驗與專注,每件成品都是“慢工出細活”的生動體現。小隊成員通過細致觀察與交流,不僅驚嘆于藤材在匠人中“化剛為柔、化散為整”的技藝魅力,更深刻體會到傳統手工藝背后,代代相傳的專注精神與堅守態度。
三、聚焦創新:見證傳統非遺與現代生活的融合發展
在文創產品展示區,實踐小隊成員看到了漢中藤編在當代創新發展的豐碩成果。展區內,既有彰顯傳統美學的巨型藤編龍形擺件,藤絲交織間盡顯東方文化氣韻;也有保留傳統工藝的藤籃、藤椅等生活用品,承載著歲月沉淀的雅致格調;更有融入現代設計理念的“馬上有風”藤編扇等文創產品,通過趣味文字與卡通圖案的結合,將美好寓意與時尚元素融入傳統藤編,讓老手藝更貼合年輕人的審美與生活需求。展區兩側懸掛的“漢中藤編久負盛名”“良藤佳材順至天然”書法題字,進一步凸顯了漢中藤編的文化底蘊與品質追求。通過實地考察,小隊成員深刻認識到,非遺并非靜止的“博物館展品”,而是能夠與當代生活深度融合、持續煥發活力的文化資源。
此次實踐調研活動,不僅讓西安理工大學學子系統了解了漢中藤編的技藝傳承脈絡與產業發展現狀,更讓他們真切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生命力與影響力。實踐小隊成員表示,將以此次調研為契機,充分發揮青年群體的創新優勢,積極探索傳統非遺與現代傳播、創意設計結合的新路徑,為推動漢中藤編等非遺技藝的傳承發展貢獻青春力量,助力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書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