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戰略部署,積極響應黨中央關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號召,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于2025年7月至8月在江蘇省句容市開展“匠心織夢,非遺傳承”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暨多元群體賦能計劃,聚焦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句容毛線立體編藝,構建“文化傳承+群體賦能”雙軌模式。
自7月1日啟動以來,團隊已圓滿完成十期社會培訓活動,足跡遍布句容城鄉角落。活動覆蓋6所鄉鎮殘疾人之家、3所鄉鎮公益性暑托班及4家城區暑托班,累計吸引349名殘疾人及其家屬、127名青少年參與其中,讓非遺技藝在多元群體中生根發芽。團隊積極探索傳統工藝與社會服務深度融合,助力非遺活態傳承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為文化強國建設注入青春動能。
指尖非遺進課堂:美育播撒匠心火種
針對青少年群體,實踐團積極與句容當地教輔機構及公益性暑托班開展合作,培養模式以4期、每期5天的暑托班為載體,構建“文化認知—技能實訓—傳播實踐”三維課程體系,既提升青少年非遺素養,又實現了公益反哺。團隊成員們在課堂上俯身為耐心的“技藝傳遞者”,指尖捏著五彩毛線,從最基礎的起針繞線教起,掌心的溫度順著毛線蔓延到學員指尖。青少年學員們像一群雀躍的彩蝶,在暑托班的課堂上撲棱著創造力的翅膀。寶華社區公益性暑托班的孩子們,把親手織的毛線花束扎成小捧花,踮腳送給社區養老院的爺爺奶奶,花瓣上還留著他們手心的溫度,用稚嫩的針腳串起跨越代際的愛心。
巧手織就幸福路:非遺賦能殘障人士
針對殘障人士,實踐團無懼盛夏酷暑,懷揣熱忱前往多個殘疾人之家,開展句容毛線立體編藝培訓課堂。從郭莊鎮殘疾人之家的歡聲笑語,到寶華鎮銅山村殘疾人之家的專注身影;從黃梅街道殘疾人之家的巧手翻飛,到句容市殘疾人服務中心的成果展示,志愿者的腳步丈量著句容縣城的東南西北。天王鎮殘疾人之家有位學員,最初連毛線都攥不穩,銀針總從指縫溜走,志愿者便蹲在她身邊,把著她的手分解每一個動作。當她捧著那只憨態可掬的毛線小熊時,指節因用力而泛白,聲音帶著顫音:“活了大半輩子,沒想到我也能織出這么好看的物件。”實踐團不僅將毛線編織的指尖魔法播撒到大街小巷,更用實際行動為需要幫助的人們鋪就了一條通往美好生活的溫暖之路,讓非遺傳承與人文關懷在針腳間悄然綻放。
云端拓市促就業:青年助銷非遺破圈
實踐團隊依托云端拓市路徑,憑借青年力量推動非遺破圈,成果扎實落地。通過線上溝通、樣品寄送,實踐團與國內外貿公司建立長期供貨合作,并搭建線上直播間,借助網絡影響力帶動訂單穩步增長。與此同時,團隊秉持創新思維,聯合當地非遺傳承人設計出“蘇超十三太保”鉤織人物玩偶,并成功申報著作權。不少殘障人士及家屬借此增收,許多人獲得長期合作機會,實現“指尖技藝”到“穩定收入”的轉變。
目前,團隊正依托句容當地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著手開發道教人物玩偶、寶華玉蘭等特色產品,且已與句容殘聯積極洽談,計劃在茅山、寶華山等多個旅游景區打造非遺助殘公益攤位,力爭構建起“特色文旅與非遺結合 + 大學生扶持殘疾人就業”的新型文創產業模式。
實踐團用非遺技藝作為紐帶,串聯起青年志愿力量、市場資源與弱勢群體需求,讓“指尖經濟”成為鄉村振興與民生改善的鮮活注腳。未來,學院將持續深化“非遺+賦能”模式,推動編藝技藝融入區域文化生態建設,把句容經驗轉化為可復制的育人與服務樣本,以經管學科特色助力非遺活態傳承與社會協同發展,彰顯高校服務地方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