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青年學子對革命歷史的認知,厚植家國情懷,西安交通大學“智匯新港”實踐隊成員分赴青島、武漢、中山三地,走進革命紀念館與歷史遺址,在沉浸式學習中感悟革命精神,探尋青春擔當的時代內涵。
一、青島革命烈士紀念館:觸摸山河魂,感悟熱血擔當 8月9日,實踐小隊成員林佳豪走進坐落于市南區芝泉路6號的青島革命烈士紀念館。這座依山面海、松柏環繞的紀念館,是承載青島百年革命記憶的重要地標。沿山勢拾級而上,中坪廣場中央的“山河魂”烈士群雕率先映入眼簾——由87塊浮山花崗巖雕鑿而成的群雕,以中共一大代表、青島黨組織創始人鄧恩銘為中心,工人、農民、學生、童工等形象并肩而立,衣袂間仿佛仍凝固著反帝反封建的吶喊。
圖1實踐隊員與群雕合影留念
林佳豪仔細研讀群雕基座記載青島革命歷程的碑記,不時駐足沉思,在群雕前留影,以鏡頭定格對先烈的敬意。
步入展廳,《信仰之光》主題展以“百年青島”巨幅鍛銅浮雕開篇,將青島從近代屈辱到革命覺醒的歷史徐徐鋪展。鄧恩銘在獄中寫下的《訣別詩》手稿、抗日英雄周浩然的日記、青即戰役中戰士們自制的土炸彈等113件珍貴文物,借助全息投影與聲光電技術生動呈現,讓歷史場景躍然眼前。在抗戰館“銘記”主題展區,孫春林烈士的血衣、12歲童工“小柱子”舉著“還我青島”標語的舊照,以及詮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抗戰精神的展板,讓林佳豪對革命精神有了更具象的理解。他表示,新時代青年當以先烈為鏡,在專業領域深耕不輟,讓青春在擔當與奮斗中綻放光彩。
二、武漢紅色遺址:追溯革命火種,賡續精神血脈 實踐隊成員邱世偉赴武漢開展紅色主題實踐,先后走進辛亥革命博物院與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追尋革命先輩的光輝足跡。
在辛亥革命博物院,邱世偉參觀了北區湖北諮議局舊址與南區現代化展館,系統了解辛亥革命從醞釀到爆發、從首義到建國的歷史進程。在“革命原起——中國同盟會成立”展板前,他駐足學習同盟會集結革命力量的歷程;在武昌起義復原場景中,仿佛置身于那場推翻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偉大革命,深刻體會革命先驅們“敢為人先”的首義精神。他感慨,辛亥革命為中國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開辟了新局,“首義精神”是中華民族永不屈服的脊梁。
圖2辛亥革命博物院
隨后,邱世偉來到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認真參觀會議記錄、與會代表照片及生平介紹,深入學習1927年這一黨的歷史轉折點。1927年,八七會議批判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方針,毛澤東同志“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便在此提出。
展廳內的史料與場景,讓他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輩在血雨腥風中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勇氣與擔當,也更加認識到實事求是、依靠群眾、敢于斗爭的重要意義。邱世偉表示,將以革命先輩為榜樣,堅定理想信念,努力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偉業。
圖3實踐隊員認真學習八七會議相關資料
三、中山公園:賡續中山精神,傳承家國情懷 實踐團隊走進中山公園,以“賡續中山精神”為主題開展實踐活動。公園內的展覽以“傳統禮制—近代革命”為脈絡,依托社稷壇遺址與歷史文物,生動呈現從皇家祭祀空間到人民公園的歷史嬗變。“國之大典源遠流長”“社稷淵源”“宮苑活化”等主題展區,通過五色土制度、古代禮器、祭祀石范等展品,揭示中華傳統禮制的深厚內涵與教化功能,讓實踐成員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厚重底蘊。
圖4實踐隊員與孫中山雕像
革命史料展區則以“公理戰勝坊”老照片為開端,串聯起孫中山先生逝世追悼會簽名簿、黃興挽聯真跡、施從云烈士銅像毀損史實等珍貴資料,真實再現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銅像廣場上,鄧小平同志題寫的“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永垂不朽”熠熠生輝,與背景墻鐫刻的《建國方略》節選遙相呼應,象征著中山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
趙家豪同學表示,將銘記歷史、賡續中山精神,以昂揚姿態投入學習生活,為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