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融合不斷深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議題日益受到關注的背景下,遺產型景區的治理尤其是非正式經濟部門的管理,成為檢驗現代治理能力的重要場域。南京市明孝陵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脈,也面臨著流動攤販、非正規導游、臨時攝影等帶來的秩序與民生雙重挑戰。為回應這一現實命題,2025年7月3日至14日,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明韻探遺”實踐團在教師蘇靜的帶領下,深入明孝陵景區,開展為期十天的“遺產型景區非正式部門治理”主題社會實踐,通過深度訪談、實地觀察與案例追蹤,力圖探尋秩序與包容并重的治理新路徑。
“明韻探遺”動員大會
一線觀察,診斷治理癥結 實踐團以明孝陵景區為核心,聚焦神道、美齡宮、植物園入口等高人流沖突區域,系統記錄非正式經營行為與管理的現實張力。團隊成員發現,流動商販多集中于樹蔭、岔路口等管理盲區,與管理人員開展“游擊”互動;街拍攝影師長時間占據核心景觀位,影響游客正常通行與體驗;景區外圍“黑車”違規攬客、隨意議價,存在明顯安全隱患。這些現象背后,折射出正式管理資源有限、合規成本過高、多元需求未能有效疏導等結構性問題。
隊員采訪明孝陵工作人員
傾聽多元聲音,捕捉真實訴求 團隊先后對攤販、臨時攝影師、“野導”及景區管理人員開展半結構化訪談共計四十余場。多數非正式經營者表示,并非不愿合規經營,而因固定攤位租金、管理費等高門檻難以負荷;部分從業者提出,希望有“過渡性”的經營空間和更合理的備案管理機制。管理方則坦言,當前治理以驅趕、罰款為主,效果短暫且執法資源消耗大,亟需探索疏導結合、精細分類的新機制。
隊員拍攝到的明孝陵景區的治理
共治路徑:疏堵結合,剛柔并濟 基于扎實的一手資料與多輪研討,團隊提出,明孝陵景區的治理應突破“一刀切”思維,從單一管控轉向多元協同。具體建議包括:設立“柔性管理時段/區域”,在特定時間段或非核心區域開放低成本臨時攤位;探索“備案積分制”管理,對合規經營者給予有序經營資格;構建管理方、商戶、游客、社區多方參與的共治平臺;推動數字治理工具如攤販登記小程序、游客反饋二維碼等的應用,提升管理響應效率與透明度。
蘇靜老師召開階段會議
青年擔當:把論文寫在遺產保護一線 此次調研,不僅深化了團隊成員對遺產景區復雜治理現實的理解,也提升了其運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回應真實問題的能力。正如隊員所言,“這一次我們走出課堂,觸摸到的是紅墻下的生計與秩序、古老遺產與現代治理的碰撞。我們希望明孝陵不僅是一座陵,更是一個有人情味、有生命力的活態空間。”接下來,團隊將系統整理訪談與觀察材料,形成調研報告與政策建議,提交景區及相關部門參考,助力遺產保護與民生發展相得益彰,為可持續治理注入青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