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就像被隔在一道玻璃墻外面,看得見,進不去。”76歲的南京市民蘇奶奶這樣描述自己面對智能手機時的無力感。而這,正是當今中國數以億計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真實縮影。
2025年7月,南京審計大學國際聯合審計學院“齡距離破壁”社會實踐團隊的六名學子,懷揣著新時代的青年使命,奔赴江蘇、山東、安徽、江西四省的基層社區,開展了為期22天的“老年群體智能技術普及與法治宣傳”實踐調研。他們試圖傾聽墻內的期盼,并用自己的力量做出回應。
“不敢用”與“不會用”:老年數字困境的多維面孔
團隊通過數百份問卷和數十場深度訪談,精準描繪了老年群體“數字困境”的復雜圖景。
在南京市蘭園社區,團隊成員見到了蘇奶奶。對于蘇奶奶而言,智能手機更像一個“危險的玩具”。“怕點錯了,錢就沒了!怕弄壞了,又得麻煩孩子。”她的恐懼,源于對未知技術的陌生感和對財務安全的極度擔憂,這種心理壁壘遠勝于操作技術本身。
而在濟南領秀城社區,團隊則遇到了另一位截然不同的長者——71歲的退休工程師張伯伯。張伯伯自豪地向同學們展示了他手寫的智能手機使用筆記,堪稱一部“銀發版數字化生存手冊”。他的困境更具“高級性”:無處不在的廣告陷阱、誘導下載和繁瑣的驗證流程,讓他這樣的“技術樂觀派”也感到疲憊不堪。“社會進步得快是好事,但也得等等我們這些走得慢的人,搭把手,大家一起往前走嘛。”張伯伯的話發人深省。
在合肥市煙墩街道,成員羅暹拜訪的王阿姨則代表了最基礎的困境。對于她而言,調大手機字體這樣簡單的操作都是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我沒什么文化,說不好。就是希望你們多教教我們這些老的,有點耐心就行。”王阿姨樸素的話語,道出了最核心的訴求。
“教學+普法”雙軌模式:青年的回應與探索 面對多元化的需求,團隊探索出“調研+教學+宣傳”三位一體的實踐模式。在社區活動中心,隊員們開設“一對一”輔導課堂,從調大字體、連接Wi-Fi等最基礎的需求教起,耐心攻克每一個“不敢”和“不會”。他們精心編寫了《老年人智能手機使用與防詐指南》大字版圖文手冊,讓老人們可以“帶回家照著做”。
在法治宣傳環節,團隊摒棄了單向灌輸,與社區民警合作,上演自編自導的“防詐情景劇”,將冒充公檢法、保健品詐騙等套路生動還原。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讓老人們在笑聲中記住了“不輕信、不轉賬、多核實”的原則。
從“破壁”到“搭橋”:構建可持續的數字包容生態 短暫的實踐無法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但青年們的思考并未止步。團隊負責人表示:“我們發現,老年人的需求不僅是學會某個功能,更是獲得一份安全感、陪伴感和不被時代拋下的認同感。因此,短期教學必須與長效機制結合。”
基于調研,團隊在報告中建議:社區應建立“數字助老角”,培育“低齡老年志愿者”隊伍,形成“老幫老”的互助氛圍;開發本地化、場景化的教學資源;推動手機APP進行真正的“適老化”改造,而非流于形式。
“他們的世界或許很小,小到一個家庭,一個小院;但他們的世界也應當很大,大到可以通過一方屏幕,看見并融入我們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團隊成員在實踐日記中這樣寫道。此次社會實踐,不僅是南審學子走出象牙塔、深入國情的生動實踐,更是青年一代用知識與熱情,為破解社會難題貢獻的“青年方案”。他們正在做的,正是拆掉那堵“玻璃墻”,在數字鴻溝之上,搭起一座溫暖的橋。